投資者購買信托產品產生的糾紛案件,往往會有一個核心關鍵點,即信托或者私募產品的發行或者銷售機構,是否履行了投資者適當性核查和充分的風險告知義務。比如今年河北唐山某法院審理的一起類似糾紛,投資人柴某花100多萬通過代銷機構購買了某款信托產品后,發生兌付問題,本金損失24萬多元,柴某某認為,該信托產品的代銷機構沒有履行相關義務,因此,柴某某將該產品的代銷機構中信銀行某支行,代銷員工起訴到法院。法院最終認定,雙方雖然簽訂了信托計劃合同書,風險提示等函件,但是,代銷機構無法提交證據證實其在銷售過程中為原告柴某某發放了信托計劃合同書。另外,代銷機構對投資人的風險測評,電子簽名以及通過雙錄方式進行了適當性核查,但是,法院認為,代銷機構僅僅進行了機械的形式上的說明,未以充分、必要、顯著的方式向原告柴某某揭示案涉理財產品本身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導致投資者在認知不全面的情況下購買高風險產品,因此需要承擔賠償責任。而代銷機構的員工,進行業務推薦屬于職務行為,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個案子,投資者能贏,還有一個關鍵點,他們起訴的對象是代銷機構,而不是直接指控信托公司,實踐中,類似理由起訴信托公司的案件,則是輸多勝少。
一:私募基金carry是什么意思
carry,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核心激勵機制,反映了基金投資人(GP)和出資人(LP)、GP內部之間的關系。最常見的模式是“2%+20%”,即一只基金在投資期時,LP支付給GP每年2%的管理費;存續期滿后,基金的回報達到了事先約定的底線后,GP將本金還給LP后,還可以分走利潤的20%。這20%就是carry。
二:私募基金開放日是什么意思
知名私募管理人但斌2月末也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累計凈值低于1元的產品,不再向投資人收取管理費。 (視覺中國/圖)
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劇烈,道歉成為私募大佬的必修課。
“今年到現在的跌幅,是盤京投資成立以來產品遭遇的最大跌幅,也是我們公司成立以來遭遇到的最大損失和考驗。”百億私募盤京投資掌舵人莊濤近日向基金持有人表示。他曾預測2022年不會是個熊市。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莊濤是僅有的四位十年年化收益超過20%的私募基金經理之一。
不止莊濤,海赫富、希瓦資產、靈均投資等多家百億私募,或發文,或在策略會上,向投資者解釋了操作方式并致以歉意。
旱澇保收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26日,有凈值可查的2.22萬只股票策略陽光私募,年內收益為正的僅有3572只。31只跌超70%,其中跌幅最大的“可偉資產精品9號”,年內已跌去95.42%。
私募并沒有義務公開披露最新凈值,許多私募凈值只對投資者披露,真實情況或許比Wind數據表現出的還要慘烈。
“基金確實是時間的玫瑰,但要是虧多賺少,這朵玫瑰就不屬于投資者,而是屬于基金管理人。”一位失望的基金投資者對南方周末說。
無論公募還是私募,不論盈虧,基金均要按規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
中國的私募基金,包括股權基金和證券基金,都普遍借鑒了海外對沖基金的收費模式 “2+20”。即按規模收取約2%的管理費,再從盈利中提取20%作為業績報酬。
與公募相比,私募可選擇的投資標的更多,預期收益更高。但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投資私募,即可以拿出100萬元投資單只產品,金融資產超過300萬元或年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人。
公募基金也收管理費,但普遍低于私募。最貴的是主動股票型基金,比較常見的費率是1.5%。債券型、貨幣型基金的管理費率更低,可至0.5%以下。
2022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的資產總值超過27.36萬億元,再創新高。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也超過20萬億元,環比增長0.06%。
2021年,公募基金的管理費首破千億大關,13家基金公司2021年凈利潤超過10億元。不過,剔除貨幣基金,2021年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僅5.04%,2020年這一數據為26.73%。私募基金的利潤并不公開。
據財聯社報道,3月份百億私募景林資產溝通會,開成了線上吐槽大會,投資者在直播間評論,“一幫騙管理費的”“要求暫停收取管理費”“凈值為負時候暫停收管理費才合理”。因持有中概股表現不亮眼,部分景林旗下產品表現較差,但停收管理費的要求遭到了景林的當場拒絕。
不過,4月初,敦和資管也表示,在其單位凈值低于1元期間,公司將實施管理費或固定投資顧問費暫時性減收60%計提的措施。
《時間的玫瑰》一書
證券私募止于至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止于至善)從2016年成立起就僅對低于3年投資期的產品收取管理費,3年以上的中長期產品不收取管理費,并提示投資者對大于30%的回撤做好心理準備。
止于至善總經理何理對南方周末表示,這個做法主要是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短期申贖會增加運營難度。“對我們來說不收管理費、延長鎖定期是多方共贏的。”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夏盛尹對南方周末說,國內私募基金的管理費及業績報酬提取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國內外的慣例做法,不太會因為近期但斌等人的動作馬上改變,但是私募行業存在因管理費而擴大規模的沖動,今后不收管理費只提業績報酬的運作方式也許也是一個方向,這樣會與投資者的利益更加一致。
業績報酬“貓膩”多
證券私募除了按規模收取管理費,還會按約定比例拿走盈利的一部分,這里面“門道”就多了起來。
按計提時間劃分的計提方式主要有兩種,開放日計提的高水位法和贖回、分紅時計提的區間法。

區間法采用多人、多筆記賬,即最終根據每筆資金贖回或分紅時的實際收益單獨計提。高水位法,指在基金開放日,看私募的凈值是否創了新高,如果創新高,那么基金管理人分走賺到的20%,否則不計提。
夏盛尹告訴南方周末,目前在私募機構中,凈值法的業績報酬計提方式更為常見,有利于“抄底”的投資者。
但是,凈值法會促使私募基金追求短期高位,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計提時點頻繁計提,與投資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還有部分“黑心私募”會使用粉飾凈值甚至虛假凈值提取業績報酬。
除了計提時間區別,從哪里提、怎么提,也可能會對投資者的判斷產生影響。目前計提方式主要有凈值法和份額法兩種。
凈值法,即扣凈值,份額不變,投資者可以直觀看到凈值變少了。而扣份額,凈值不變,是以扣減該筆投資一定份額的方式,收取約定比例的業績報酬。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介紹,凈值法和份額法在私募業績報酬提取方式下都是合理的,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但凈值法更為直觀,業績報酬提取后,直觀地顯示為凈值下降。
如果使用扣份額的方式進行計提,基金管理人又對信息披露不足,投資者可能會搞不清持有基金的實際價值。
2015年“公奔私”創立猛犸資產的明星基金經理陳揚帆,在第一只產品“光輝歲月”即將結束1年封閉期之時,就因計提報酬頻繁,且使用份額法計提時未披露足夠信息,遭到投資者的質疑。
該基金在2015年下半年的業績高點頻繁計提,將業績報酬落袋為安,且并未通知持有人。據一篇業內人士發布的建議,光輝歲月計提故意選擇了股市反彈的時點,在凈值1.268完成業績報酬的提取,后凈值落至0.9以下,若按最終凈值情況,管理人則無權進行業績分成。
猛犸用份額法計提后,產品凈值不會產生變動,在有限的披露信息中,投資者并不知道自己持有基金的實際價值有變。
謝詩琦表示,猛犸資產不合理之處在于,在基金合同簽訂與履行的全過程中未充分保障投資者知情權,沒有提示采用份額法的業績報酬提取方式的風險。
更離譜的是提供虛假高估凈值并提取業績報酬。
江蘇證監局披露的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2018年,億鑫投資管理揚州有限公司在管理的產品資產組合內的“谷雨遠見1號基金”虧到只剩0.005元時,按1.302元凈值提取了業績報酬,被監管警告。
一位私募數據供應商向南方周末透露,私募客戶最多的疑問是,數據供應商系統算出來的收益和私募算出來的不一樣。
“很普遍,包括粉飾凈值,這個行業就是這樣混亂。”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訴南方周末,私募管理人存在種種與投資人利益不一致的業績報酬提取行為。
據廣東證監局發布的行政處罰,因投資B站廣受
當下,經過備案的合規私募基金都存于托管人處,如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
“部分情況下托管人看到的是你的錢,但不能看到你的持倉。如資金出海,或投資一些并不常規的衍生品。”一位私募從業者告訴南方周末,如果使用港股通持倉比較透明,但如果使用其他出海方式,托管機構并不一定能了解到具體持倉。此外,還存在私募和托管人合謀挪用資產的情況。
業績是核心
成熟的海外對沖基金在管理費收取方式上與國內差別不大,但在計提頻率上,確實有一定差異。
謝詩琦介紹,國際上對業績報酬計提的頻率多為季度或者年度提取,國內會更頻繁一些,有月度、季度以及年度,整體來看季度頻率較多。
費率上,在“2+20”居多的情況下,部分海外對沖基金收取的管理費和業績報酬甚至更高。
據上海拙愚資產投資總監楊典在《證券市場周刊》所刊文章,數學家西蒙斯創辦的量化基金文藝復興,其旗下大獎章基金從1988年到2020年的復合年化收益率費前約66%。該基金向投資者收取至少36%的業績提成,另加5%的管理費,費后年化收益率仍達39%。
而據杰瑞米·米勒的著作《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在1961年考慮成立合伙制公司時,巴菲特就不考慮收取管理費。當時巴菲特選擇的收費方式是“0+6+25”,即無管理費,6%以上的收益收取25%的業績報酬,當時考慮到,投資人的主要利益是年化報酬率,投資經理人的則是管理更多資產、收取更多費用,如果雙方利益不一致,就會出現潛在的沖突。
“業績是核心,長期業績好了即便啥也不做,錢都會追著產品跑。有的人(管理費)收得高,反而規模擴得大。”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說。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侯小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