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 K 線圖?為何蠟燭狀圖形被稱為 K 線圖?
起源
K 線圖又稱蠟燭狀圖形,起源于 18 世紀日本的米市。當時,一位名叫本間宗久的米商發明了一種圖表,用以跟蹤米價波動并預測未來的價格走勢。
“K”的含義
“K”源自日語單詞“Kanji”,意為“變化”。它反映了圖表上表示價格變動的柱狀圖或蠟燭狀圖形的本質。
蠟燭狀圖形的組成
每個蠟燭狀圖形由以下部分組成:
實體:代表開盤價和收盤價之間的價格波動范圍。實體的顏色表示價格是上漲(綠色或白色)還是下跌(紅色或黑色)。
上影線:代表蠟燭狀圖形最高價和實體頂部之間的價格波動范圍。

下影線:代表蠟燭狀圖形最低價和實體底部之間的價格波動范圍。
命名原因
由于蠟燭狀圖形的形狀類似蠟燭,因此得名“蠟燭狀圖形”。其特定名稱“K 線圖”則源自以下原因:
圖形顯示了價格的“變化”(Kanji)
蠟燭狀圖形的實體類似于蠟燭的“芯”
上影線和下影線類似于蠟燭的“焰芯”
用法
K 線圖廣泛應用于金融市場中,用于分析價格走勢、識別交易機會和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動。它們提供了一種視覺化方式,可以快速了解一段時間內的價格活動。
綜上所述,K 線圖或蠟燭狀圖形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源自日本米市,其圖形形狀類似于蠟燭,并且反映了價格變動的“變化”本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