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項
中美貿易摩擦自3月中下旬以來持續發酵,美國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究竟會不會落地?中美關系長期會走向何方?美國精英階層究竟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經貿摩擦和長期中美關系演化?華創宏觀團隊特邀請到來自美國某并購基金的兩位高管,暢談美國精英階層眼中的中美關系。
會議要點
1、特朗普加征關稅的懲罰性措施遭到了美國兩黨的一致反對,在共和黨內得不到支持,不會長命。共和黨背后代表的是大工商業集團利益,背后最大的金主--美國商會嚴厲反對特朗普加征關稅;支持特朗普上臺的選民主要是過去在全球貿易、產業分工中受損的人。特朗普加征關稅是出于安撫國內民粹主義的需要,但在黨內得不到支持,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持續時間不會很長。
2、中美貿易問題只是中美關系的冰山一角,長期更大的影響在于,過去兩三年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建制派、精英階層對中國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遠遠超過國內的預期。這從美國參眾兩院所有議員全票通過《臺灣旅行法》可以窺見。未來中國有可能將面臨西方世界的整體對抗。
3、中美貿易摩擦表面上是對中國加征關稅,國內關注不夠的是美國接下來、更大范圍內要對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進行限制。主要針對高科技投資,未來中國企業在美國或者歐洲購買技術甚至可能會被認定違法。中國企業的海外商業交流、華裔科學家歸國等都會受到限制。
4、中美兩國自上世紀70、80年代建立起來的信任在過去兩三年被消耗殆盡。主要原因有三:(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媒體上宣稱15年超越美國、制造業取代美國等高調言論,對美國精英階層刺激較大;(2)美國精英認為中國在南海的人工島和軍事化設施等問題上沒有信守承諾,加之美國東南亞的盟友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在美國極力游說;(3)意識形態沖突加劇。
5、美國謹慎歡迎中國的開放措施,由于目前美國主流媒體和精英對中國的信任降到歷史低點,關鍵看中國能否將承諾盡快實實在在的落地。美國對中國的訴求,不僅是開放,而是開放后能否完善制度,西方企業能否在中國國內開展公平競爭。這些制度設計包括市場準入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等等。
6、中興是個案,美國并不是要搞垮中興,這樣對美國也無益。在時間節點上,大家很難不把中興事件和中美貿易摩擦放在一起看,但事實是中興犯錯在先,不改在后,跟貿易摩擦沒有直接關系。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依靠的是內保外貸,銀行系統是支撐中國企業在海外大規模投資、并購的關鍵渠道,未來西方國家遏制中國企業的行為可能會從銀行體系入手。
7、由于兩黨目前把精力放在通俄門的斗爭上,特朗普的權力短時間內未能得到有效制約,且在11月中期選舉之前都會不斷挑起中美貿易爭端來提高支持率。目前美國國會對特朗普已經極不信任,正在通過相關法案制約其在外交軍事上的權力。特朗普用人的唯一標準是忠誠,除了極右勢力,美國精英階層整體不愿意與特朗普同流合污,美國國務院到目前為止三分之一的職位是空缺的。目前民主黨認為中期選舉有65%的勝算。眾議院關乎稅負、彈劾等關鍵問題的提出,一旦中期選舉民主黨在眾議院占據優勢,特朗普將會受到極大的掣肘。
8、美國軍方實際上在北朝和中東問題上都發揮了比較積極正面的作用,制止了特朗普將事態惡化。美國傳統政治家和軍方比較清楚知道中東、北朝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中美關系的底線是臺灣問題,但來自臺灣的政治獻金是特朗普選舉時期為數不多的支持,他在上臺后積極回饋臺灣。
9、中美高層目前的溝通不順暢,中國通過財長姆努欽的這條線是比較弱的,他處于特朗普內閣的邊緣,話語權較低。
10、特朗普是資本主義與全球化自我修正下的產物。在全球化資本流動中,美國資本獲利,而美國產業工人成為loser,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奧巴馬當政時期的民主黨嚴重脫離群眾,追求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正確,關注同性戀、少數族裔等邊緣人群,忽視了對中部紅色地帶工人的改善。歐洲的分裂也在加劇,但由于其外向經濟體的特征,歐洲并不反對自由貿易,其分裂在于債務問題和難民問題。
來源:跟單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