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五號飛天,完成月壤取樣
2、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九章”問世
3、三代自主核電“華龍一號”研發成功
4、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北斗導航正式宣告成功
5、新型“海水稻”在高鹽堿地種植成功,畝產穩定突破400公斤
6、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7、500口徑中國“天眼”成功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8、國產奮斗者號下潛深度10909米,刷新我國載人深潛記錄
9、國產鯤龍號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海上首飛圓滿成功

10、南昌艦055型萬噸級驅逐艦入列完成
2020年11月24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之后,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首次完成了月壤取樣任務并成功返回,這意味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繼美、蘇之后第三個完成月壤采樣的國家,它既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座里程碑,也代表著我國航天事業大發展的序幕。
2020年12月4日,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和陸朝陽教授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我國首臺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的構建時,全國人民前所未有地沸騰了!“因為我國的“九章”一分鐘所能完成的任務,比谷歌發布的量子計算機“懸鈴木”快了一百億倍,毫無疑問,九章”的出現,意味著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海水稻”的突破,是去年比較讓人意外的一個地方。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對糧食的產量和需求都很高,雖然現在我國糧食產量解決全國人民吃飯問題已經綽綽有余,但如今我國各個地區的可耕地基本已經開發完畢,未來想要進一步提升糧食產量和多樣性,問題不小。
而另一方面,我國有近十幾億畝的鹽堿地,因鹽堿度過高而無法種植水稻。如今可以在高鹽堿度的條件下存活的海水稻,它的成功不僅意味著我國水稻的可耕種區域又擴大一分,離糧食危機越來越遠,也為如黑龍江等地不少貧困地區的農民們帶來了福音。
這些地區一直以來都因為土地鹽堿度過高而無法種植莊稼,導致當地世代以農業勞作為生的人們生活困難,收入也不高。但自從袁隆平帶領團隊立志攻克“海水稻”難題以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找到阿里巴巴,雙方共同提出了“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表示不僅要從技術上實現海水稻在高鹽堿地種植生產,還將借助阿里的資源,打通線上線下通道,幫農戶們把產品輸送到全國乃至全球,真正實現“畝產一千美金”的美好愿景。
如今初步看來,2020年年底的國際海水稻論壇上,袁隆平院士公布了海水稻研究的階段性成效,表示其畝產已經穩定可達400公斤,未來還將向著500公斤、1000公斤提升。毫無疑問,海水稻這一水稻新品種,在我國全面普及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至于其他如北斗組網成功,意味著我國終于得以擺脫西方的GPS導航,有了自己的北斗導航;天眼通過驗收,意味著我國對浩瀚宇宙的探索,步入了新的紀元;還有如奮斗者號打破載人深潛記錄,鯤龍號首飛、055入水等都彰顯了我國在海路空等多個領域的實力提升。
顯然,在過去的2020年,我國在國防、航天、農業發展、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了長足的提升,這對咱們來說,即是挑戰也是機遇,而我也相信,未來我國的發展,也必將是一片光明的。
大家覺得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