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5月6日A股大跌再次引發投資者對股指期貨“助跌”的討論,一些期貨業內人士也對此進行了分析。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股指期貨開設的初衷就是為了“滿足空頭訴求”。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匯率大幅波動;中東戰爭、石油禁運期間全球部分地區物價飛漲,利率攀升。這樣的市況下,股市會受到嚴重沖擊。股票現貨市場快速下跌的過程中,往往會進入“越跌越拋、越拋越跌”的惡性循環。更關鍵的是:現貨持有量巨大的機構投資者,在接盤虛弱的空頭市場上很難清空所持股票。怎么辦?人們想到了期貨。開設股指期貨市場其間周折很多,1977年10月堪薩斯期貨交易所即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提出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設想,但股指期貨真正開張卻是在4年半之后的1982年2月24日。
中國股指期貨誕生的背景基本基于同樣的道理。
首先是開放性股票投資基金公司的“套保訴求”。按當年的規定,股票投資者基金持倉不得低于總資產的60%。也就是說,在沒有套保手段的情況下,無論股市如何下跌,股票基金至少有60%的倉位暴露在風險之下,這使得基金經營跑贏大盤的難度大大提升。基金公司要求開設股指期貨的訴求也隨之越發強烈。

期貨市場是零和交易,在禁止裸多和裸空的前提下,根據市場均衡理論,有一份“做空”就要有一份對應的“做多”,否則“做空”無法實現。問題是: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的“做空套保”,誰是“做多”對手盤?投機者嗎?股市下跌過程中,投機者又憑什么“做多”?
顯然,不處理好這個問題,股指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必然是“助漲助跌”,放大股票現貨市場波動。按照設計初衷,股指期貨實際是“為保護現貨多頭而實際有利期貨做空”的制度安排,如果再加上絕大多數投機者順勢而為的操作選擇,就極易使股市發生“易跌難漲”趨勢性失衡。
筆者認為,對于做空,哪怕是“套保做空”,也應當做出“限制性安排”,讓市場“多空力量均衡發展”,這應該是管理者和市場建設者需要認真權衡的問題。
本文源于網絡整編,如有不妥,請聯系站長刪除處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