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繼實際控制人劉萍被媒體報道存在本科、碩士及博士學歷造假,侵占上市公司租金等行為之后,丹邦科技(002618.SZ)現又被舉報存在虛構營收等行為,且虛構比例巨大。
12月15日,名為“鄒盛和”的用戶在雪球網上發布致證監會的舉報材料稱,丹邦科技存在虛增固定資產、虛增營業收入、虛構進口裝備價格、虛構工程建設支出等情形。舉報人為鄒盛和、王李懿二人。
其中,在虛增營業收入項目中,舉報資料稱,“2011年上市前后,丹邦科技60%以上的固定資產系偽造;近5年以來,80%以上的營業收入造假。”
上述材料的舉報人是否真是丹邦科技原高管?
經濟看見網記者注重到,丹邦科技的原高管與上述舉報人姓名一致。丹邦科技相關公告顯示,王李懿曾為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而鄒盛和曾是公司監事會主席。
自我介紹為鄒盛和、王李懿的人士對經濟看見網記者示意,他們確實于12月15日在雪球網、微博實名公開舉報丹邦科技存在財務造假等事項。同日,其也將相關舉報資料快遞寄往中國證監會。
前述的鄒盛和向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他在12月15日共給證監會各部門負責人共寄送了6份關于丹邦科技存在虛增固定資產、虛增營業收入等事項的舉報材料。
摯友反目
丹邦科技于2011年9月在中小板上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控制股東為深圳丹邦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邦投資”,持股比例為22.15%)。劉萍持有丹邦投資100%股權,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法定代表人。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丹邦科技二股東深圳市丹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儂科技”)的持股比例為6.18%。劉萍的侄子劉文魁持有丹儂科技50%的股權,王李懿、鄒盛和各持股25%。
除了間接持有丹邦科技部分股權之外,王李懿、鄒盛和還曾是丹邦科技的高管。丹邦科技相關公告顯示,2014年9月,王李懿辭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及董事會下設各委員會相關職務,同時辭去公司控股子公司廣東丹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務,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其它任何職務;鄒盛和在2015年3月辭去監事會主席一職。
資料顯示,目前丹邦科技主營業務所屬行業為柔性印制電路板及材料制造業,包括 FPC、COF 柔性封裝基板、COF 產品(以下統稱“柔性印制電路板產品”)及要害配套材料聚酰亞胺薄膜(以下統稱“PI膜”)的研發、消費與銷售。
對于丹邦科技的消費鏈,王李懿、鄒盛和對記者稱,丹邦科技起家的主要產品即是FCCL(柔性覆銅板),這是上游環節,FPC(根據客戶圖紙在FCCL上蝕刻出電路,再貼上覆蓋膜進行保護,即柔性線路板)是下游。丹邦科技的消費鏈條比較長,涵蓋了這兩個產業。市場上有專門的FCCL廠家及FPC廠家,丹邦的FCCL因為性價比及品質沒有競爭力,沒有對外銷售,只能自己用,對外實際只銷售FPC。
鄒盛和、王李懿回憶稱,在未上市之前,丹邦科技贏得了肯定的市場份額,特殊在席卷全國的“山寨機風潮”期間,許多仿制摩托羅拉、三星的翻蓋手機(包括手機維修市場)都需要FPC。“那時山寨機廠商提著現金在公司工廠等貨成交。”
據鄒盛和與王李懿是介紹,他們與劉萍早年相識的同事和朋友,在劉萍早期開展有關技術的試驗研究期間曾先后多次出借資金給予劉萍用于購買材料進行研究;然而,伴著先后從丹邦科技離職以及公開舉報其財務造假,鄒盛和、王李懿和昔日摯友劉萍“一塊數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鄒盛和對記者示意,摯友反目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劉萍的排擠,另一方面是因為公司在上市前夕就開始造假。“我當時任財務部部長,這個我是很清晰的。因為與劉萍意見不合,就在2009年辭去財務部部長。但是公司近幾年的造假更加肆無忌憚。” 鄒盛和稱。
被指大幅虛構營收
丹邦科技年報顯示,2015年至2019年,公司分別完成營業收入4.19億元、2.71億元、3.17億元、3.44億元和3.47億元。其中,2019年度柔性印制電路板產品銷售收入3.4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98.08%;PI膜直接對外完成銷售收入166.86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48%。
年報還顯示,近年來,丹邦科技大部分營收來自前五大客戶。其中,2018年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為2.50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的比例為72.62%;2019年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為2.33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的比例為67.19%。
圖片來源:丹邦科技2018年報
圖片來源:丹邦科技2019年報

不過,鄒盛和、王李懿二人在雪球網上發布舉報材料稱,丹邦科技前五大客戶2018年的訂單金額約為4100萬元(其中第一大客戶約3400萬);2019年的訂單金額約為3600萬元(其中第一大客戶約2900萬)。
王李懿對記者示意,“我們在職時,丹邦科技的客戶回款周期有60天、90天、120天不同的情景。”
丹邦科技在回復深交所2019年年報問詢函中也示意,“公司發展戰略明確,公司的柔性印制電路板產品的95%以出口為主,出口銷售一般采用后 T/T 的結算方式,給予客戶90-120天不等的信用期。”
一般而言,客戶的采購訂單金額與上市公司的銷售金額是對等的,即使考慮120天的回款周期,二者相差通常也不會如此巨大。
此外,丹邦科技在年報中披露的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也與鄒盛和、王李懿二人發布的舉報材料中的內容差距較大。丹邦科技的2018年報和2019年報顯示,公司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為8095萬元和7105萬元,占當期銷售額的比例分別為23.56%和20.47%。
丹邦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務數據同樣被鄒盛和、王李懿二人舉報造假。二人在舉報材料中示意,“根據多年不變的市場周期,一般8月份開始增量,9、10、11月為高峰。因2020年上半年疫情,上半年實際開工日期只有1月份的前半個月及5、6月份,合計銷售額最多500萬元,7月份也一定低于8月份。可見,1-9月份合計銷售額不到1500萬。”
丹邦科技三季報則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營業收入2.42億元,同比下滑12.09%。其中第三季度完成營業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1.29%。
對于鄒盛和、王李懿公開舉報公司大幅虛增營收等事項,丹邦科技董辦相關人士對記者示意,現在沒方法回復,但后續一定會對舉報的內容作出回應。
經濟看見網記者又致電了丹邦科技實控人、董事長劉萍,可當記者表明身份后,對方便宣稱電話打錯了并快速掛斷電話。隨后記者又多次撥打了劉萍的另一個個人電話號碼并發去短信,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固定資產、應收賬款、高毛利率引監管問詢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虛增收入會相應帶來棘手的應收賬款。
鄒盛和稱,“因為虛增了大量收入,假如沒有對應的成本支出,會導致虛增的收入全是利潤,形成極不合常識的利潤率。為了平衡賬目,劉萍通過設?在?港的私?公司及上市公司的?公司進?關聯交易,?幅度提?進?裝備價格,虛增上市公司固定資產?出,以套取資?,一部分套取的資金用于借給上市公司,在賬上形成對控股股東的欠款,另一部分解決虛增后的回款壓力。但由于缺?太?,導致報表上還留有?量應收賬款。”
財報顯示,2015年至2019年末,丹邦科技期末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2.69億元、2.66億元、1.60億元、2.32億元和2.79億元,占當期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4.20%、98.15%、50.475、67.44%和80.40%。
數據來源:丹邦科技年報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丹邦科技的應收賬款為3.28億元,占當期營收的136%。
對于公司應收賬款高企等事項,深交所曾連續對丹邦科技2018年及2019年報發出問詢函。
丹邦科技發布的關于深交所 2019年年報問詢函回復的公告顯示,其應收賬款占流淌資產比率為63.12%,而同行業公司應收賬款占流淌資產比例集中在30%-50%。其中,這一比率最高的弘信電子(300657.SZ)為52.02%,最低的風華高科(000636.SZ)為29.39%。
丹邦科技對此解釋稱,公司所屬行業為柔性印制電路板及材料制造業,該行業競爭激烈,賬期普遍較長,同行業公司應收賬款占流淌資產比例集中在30%-50%,而本公司占比相對較高的原因:公司2019年為了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穩定規模優質客戶,公司在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資金周轉的前提下,對部分信用級別高、合作工夫長的優質客戶恰當延長了信用期,公司的應收賬款余額增加;由于公司是以出口銷售為主,公司主要依據訂單安排采購和消費計劃,以銷定產,消費和采購環節較短,存貨所占比例較低,占用流淌資金較少,對流淌資產的占用大多體現在應收賬款中,因此應收賬款占流淌資產的比例較高。
如今,丹邦科技的應收賬款再次引起監管層關注。丹邦科技2020年12月14日晚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深圳證監局下發的問詢函。深圳證監局要求丹邦科技結合收入和成本情景,說明毛利率明顯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原因。
除了應收賬款之外,丹邦科技的固定資產?出也引起監管問詢。12月14日的公告中還顯示,深圳證監局要求丹邦科技說明2017年至今向境外供給商采購機器裝備的詳細情景,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簽署情景、交易對手方信息、機器裝備名稱、款項支付的合同條款約定及執行情景、機器裝備收貨情景和現狀,以及是否存在向關聯方輸送利益的情形等。
對于深圳證監局下發的問詢函,丹邦科技董辦相關人士對記者示意,公司將在收到深圳證監局問詢函30日內作出回復。經濟看見網記者將持續關注這一事件進展。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