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pp項目與傳統項目的差別是什么?
PPP模式并非單純的一種融資模式,而是對各類項目參與主體(政府、投資人、建設方、咨詢方等)、項目篩選與策劃、項目論證、項目資產、項目公司結構、融資方式、利益分配、風險分擔、效果評價等要素的整體安排。在具體融資方面,PPP模式可以根據項目情況的不同集成運用不同融資模式。簡言之,PPP模式中社會資本進入到項目的全過程(準備期、投融資期、建設期、運維期、移交期),而公共部門更多發揮公共服務、監督管理的宏觀層面的作用。
而傳統項目模式如BOT、BOO、BT的運用,往往是項目業已經過公共部門的規劃設計、可行性研究后,社會資本通過參股、投標等方式參與到項目中;公共部門則獨自掌控項目各階段的進展,但又在某些階段中與私營部門獨立。另一方,傳統項目模式更多重視建設的融資,而較少關注運營、維護階段的社會效果及其評價
ppp項目可以避免費用超支、減輕財政負擔、互利共贏、風險分配合理
二、育才小學教學質量怎么樣?
實驗小學也不錯的!
學校的樂隊好像還得過獎 不會比雙語差太多
實驗的壓力會小一點吧
育才小學的升初中的時候都會有點優勢
校園的話說實話沒比雙語小多少 本人初中育才實驗高中育才雙語倆地方都走過
相對來說雙語的小學更成熟一點 實驗的小學剛剛起步 但也還好
我初中的時候實驗小學1、2年級是強制走讀的 因為原來有個孩子胳膊摔折了 對面就是配套建的育才壹品
還有就是實驗小學初中高中的人就偏少一點清凈一點吧
還是挺推薦實驗小學的 但還是要考慮個人情況
實驗的交通不太方便 沈撫周圍建設的也不太好。
經常被家長問到,育才某小學和某小學比哪所好?由于小學階段并沒有太多可以參考的數據,所以我們評價一所小學往往取決與小學的熱門程度、家長的口碑來參考。今天小達換一個角度,通過了解小學的生源去向,多一個角度來了解一所學校。
目前小學生源去向一般由上公辦對口中學、報名參加民辦/公參民初中的搖號或自主招生這幾種情況組成,上對口中學的情況就不多贅述了,重點看看報名民辦初中的情況。小達選取了武漢11所比較有代表性的初中,看看他們都錄取了多少“育才系”的學生(下表所示)。
不知道從這個角度,大家有沒有更了解育才系的小學。還有幾所育才系的小學,比如育才越秀小學,由于目前還沒有畢業年級學生,所以暫時沒有數據。
這個學校不怎么樣,首先亂收費一方面!我家孩子上初三上半年就交了六千多!而且有個別老師收黑錢!不好好教孩子,然后讓補課!還有小學部,別的班的老師無緣無故踢了我家孩子幾腳,還不讓給家長說!都包庇打人的老師!四年了,我家孩子一直不敢說,直到現在我家孩子無意聊天才給我說了!今年孩子在校只吃住了不到一個月,跟往年的收費一樣多!這樣的學校不倒閉才怪!

育才學校是9年一貫制學校,是小學和初中一體的教育,在教學和學生培訓上有教育的一貫性,可以避免孩子發展斷節。隨著學校的發展,育才學校優勢不斷突顯“尊重差異,發展個性”的理念,必會有利于你孩子的發展。
育才小學教學質量很不錯哦
三、誰能說說兗州歷史?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W”,《史記·夏本紀》“兗州”作“W州”。 W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W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W水,東流為濟,入于河。”《偽孔傳》載:“泉源為W,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W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W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于W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W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后或下游稱濟水,則W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W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 W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W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W水或濟水,只是由于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范圍與W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W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范圍。 《爾雅·釋地》邢m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圣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W”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W”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話:“W”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于“允”上,后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W”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后。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后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托,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并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并非大禹時所為)。并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于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并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于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后,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于“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并,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后,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并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后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后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并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于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于清江,設南兗州于廣陵。 兗州降魏之后,僑治于淮陰,舊地兗州移治于滑臺,后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于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于瑕丘,改置南兗州于陳留,西兗州于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后,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御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并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于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并,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兗州市位于山東省南部,總面積651平方公里,人口60萬。是戰略地位重要,經濟文化發達,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地方。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到了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是充分開發的一方熱土。境內現有史前文化遺址上百處,包括了從北辛、大汶口到龍山、岳石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類型,構成了環環相扣的發展序列。
兗州的“兗”字,得名于兗(氵允 )水;后人又賦予了這個字以另外的美好含義,那就是“端信”。《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里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圣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熏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其一。從西漢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刺史州時起,兗州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兗州的所轄區域和治所有過十分復雜的演化變遷。到南北朝劉宋元嘉三十年(453),兗州的治所遷到瑕丘,也就是今天兗州,而且從此以后,瑕丘一直是兗州的治所。瑕丘的歷史也相當古老,至少在春秋時候就有,當時叫負瑕,屬于魯國,是魯桓公庶子的采邑。秦代瑕丘屬薛郡,漢代為瑕丘縣,屬兗州山陽郡,魏、晉、北朝因之。隋統一中國后,改兗州為魯郡,唐武德五年(622),又復為兗州,皆治于瑕丘。唐貞觀十四年(640)起,在這里設有大都督府,管領兗、泰、沂三州;后來又置泰寧軍節度使于此,直到五代之末,這里都是舉足輕重的軍事重鎮。北宋時兗州稱襲慶府,轄曲阜等十縣,治瑕丘,瑕丘后來改稱瑕縣;金代兗州轄寧陽等四縣,治所則改稱嵫陽,元代因之。明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兗州升為府,轄濟寧等四州二十三縣,治嵫陽,后改滋陽。由于為魯藩駐地,兗州擴建城池,修建皇宮,逐漸發展成為魯西南的中心城市。清代仍設兗州府,所轄州縣有所減少,但基本沿襲明代格局。民國初年廢除兗州府,滋陽縣改隸濟寧道。近代以來,由于這里戰略地位的重要,各個時期均駐有重兵。直到1948年7月,經過著名的兗州戰役,我人民解放軍勝利解放了兗州,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
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是山東省魯西南大都市的經濟中心。總面積651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人口60萬,轄10鎮2個街道辦事處,492個行政村,30個居民委員會。2002年在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區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序中,分別列第60位和第54位。
兗州市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戰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云集之埠”。三國時期曹操曾長期屯兵兗州。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跨東西,是魯西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運中轉站。公路四通八達,有327國道、日菏高速等數十條公路干線穿境而過,市內公路總長630余公里,公路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兗州是國家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儲量200多億噸,年開采量2000多萬噸,座落在兗州境內的興隆莊煤礦是全國第一個400萬噸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地下水儲量約2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三大豐水區中唯一尚未大量開采利用的地區。
兗州歷史悠久,公元前21世紀,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歷史變遷中,兗州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兗州文化深厚,現有古代遺址200余處,是全國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保存最系統、完整的地區之一,館藏文物現有1.2萬件。兗州素有“端信、尚賢、兼容、樂善”的優良人文傳統,四千年來世代傳承。兩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講學,弘揚儒家文化。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天主教傳入兗州,與儒家文化、伊斯蘭教、佛教共存。漢唐時期,兗州崇文風尚盛行,成為文人薈萃之地,詩歌傳唱之鄉。“詩仙”李白寓家兗州二十余年,賦下《夢游天姥吟留別》、《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等不朽詩篇。兗州有著眾多的人文景觀,如杜甫登臨賦詩的少陵臺,李白暢游覽勝的青蓮閣,“崢嶸塔與白云齊”的興隆塔,王因、西吳寺、桑園等古文化遺址及柳下惠墓、賈鳧西墓、石馬石刻、泗河橋、天主教堂、金口壩、磁山人文景觀等。清康熙年間鑄造的泗河鎮水之劍長7.5米、重1500公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兗州是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示范市,先后建成了“噸糧縣”、“雙千市”,糧食單產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優越,60萬畝耕地可5天輪灌一遍,管灌、噴灌等節水灌溉4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農田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全市492個村基本實現“六通一有”目標,即村村通自來水、通電、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通柏油路、通公交車,村村有文明一條街。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進程不斷加快,已建成太陽紙業、雪花淀粉、華龍正龍方便面、綠源肉鴨等十大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了十條農業產業鏈,年加工總值近百億元,85%的農產品經過加工進入市場,80%的農戶進入一體化經營,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2萬人。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解決農村問題,實現了教育、醫療、村干部誤工補助、職工養老保險城鄉統籌。
兗州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000多家,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林紙一體化、機電一體化、煤化工、醫藥等新型工業體系,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85%以上。實施培優扶強政策,促進骨干企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90家,6家企業進入濟寧市民營經濟十強行列。全市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6家,過億元的4家。太陽紙業集團、銀河膠帶集團被濟寧市列為創百億的重點企業,2008年銷售收入將突破百億。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近兩年來,共引進項目200多個,其中投資過5000萬元的23項,過億元的15項,合同利用市外資金80多億元,到位30多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國外資金8000萬美元。大力培植出口主導產品,多途徑擴大出口,外向型經濟主要指標連續多年居濟寧市第一位。
兗州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加快了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的步伐,建設各類批發市場28處,形成了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市場群,占地30萬平方米的息馬地商城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富居家具城室內營業總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客商發展到800多家;火車站小商品批發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1000多家批發商到此經營;永豐建材城營業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400多家批發商匯集于此;建有木材、農機、農貿、辣椒等十多處專業批發市場和多處兩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去年達到30億元,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兗州堅持走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路子,大規模實施了城市綜合開發和舊城改造。在全省縣級市中首批實現了城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氣、供熱。投資1.13億元,建成了年處理能力1400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完成了文化廣場、九州廣場、太陽廣場建設,市區內有風景秀麗的少陵公園、興隆塔公園、濱河公園等20余處景點,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啟動建設了資訊便捷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和寬帶網絡,通訊技術應用廣泛。規劃了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五縱五橫”城市路網工程和十大標志性建筑,其中博物館、九州廣場、市委黨校、孔子學府已建成。鎮村建設步伐加快,6個中心鎮初具規模,以農村康居工程為重點的現代化文明示范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市建設高標準小康樓2000余棟,小馬青村被命名為全省農村精神文明示范點。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