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與理論
筆者思考過以下問題:如何創造貨幣,多少錢合適,銀行100%的法定準備金對居民是否最好,通貨膨脹多少合適,貨幣供應量是否完全由中央決定bank... 這些問題有的可以在本文中得到解答,有的是貨幣理論的內容,暫時不涉及。
將貨幣的相關理論從下到上分為三個方面:
1. 概念與起源:包括支付系統的演變以及如何創造貨幣
2、貨幣理論:經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貨幣數量論)和基于IS-LM曲線的貨幣政策及其傳導機制
3、貨幣政策:央行如何調控,商業銀行和居民部門如何參與調控
本文將主要介紹央行制度和貨幣政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貨幣供給過程:參與者資產負債表、貨幣供給推導過程、參與者調整方法(表)
3. 儲備市場和央行調節工具
4. 貨幣政策戰略與策略/目標
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說說我對政府如何創造貨幣的理解:金本位時期,央行根據自己擁有的黃金數量印制紙幣,紙幣借給銀行成為準備金,銀行借出將儲備金提供給居民,形成流通??貨幣。 信用貨幣時代,政府可以印發國債,賣給特定部門。 印發國債的實質是政府形成當前赤字,以未來稅收作為還款保證。 政府在發行國債時,依靠自身的信用(未來可以償還)來創造貨幣。
1、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經濟活動中的部門分為:政府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和居民部門。
由于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分擔生產和消費職能,因此共同配置到居民部門; 央行和銀行同屬金融機構部門,但由于在貨幣供應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同,所以分開來看。 因此,部門的劃分變成:政府部門、中央銀行、銀行和居民部門。 這四者之間的貨幣流通關系如下:
(這里應該有圖)
功率限制:
中央銀行行長由國務院總理提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決定。 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報國務院批準決定,中央銀行最終實施。
2. 貨幣供應過程
貨幣供應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涉及三個參與者:
2.1 參與者資產負債表
根據這三者的資金來源和去向,可以概括出他們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組成部分:部門之間的資金流動)
準備金:中央銀行和銀行體系準備金的科目和金額相互對應,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體系購買證券或發放貸款,首先體現在“央行在銀行體系支付準備金(超額準備金)”,即央行準備金減少銀行系統的準備金增加。 對應貸款賬戶的變化。
貨幣基礎:銀行系統創造存款的基礎。 定量上表現為央行負債之和,即流通貨幣(現金)與儲備之和。 可以表示為:
MB=C+R(借方理解)
由于借方余額,它也等于資產賬戶的總和。 其中,貸款規模受央行貼現率影響,但銀行決定貸款規模。 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是銀行準備金的“不可抗拒”來源。 中央銀行對金額有絕對控制權,故又稱“非借入準備金”。 財政存款(由于這部分金額較小法定存款超額準備金利率,通常被忽略),稱為“非借入貨幣基礎(nonborrowed monetary base)”。 可以表示為:
MB=C+R=MBn+BR(貸方理解)
有了上面的公式,我們就可以知道央行是如何調整MB量的(公開市場操作→MBn,向金融機構放貸→BR)以及影響MB量(流動資金和財政存款)的因素有哪些。
2.2 從簡單的多重存款創造到貨幣乘數
由于一般法定準備金率
2.2.2 創建多個存款
假設銀行不持有超額準備金,即全部借出,只在央行存入法定準備金,那么計算最終創建的存款貨幣有兩種方法:
D=lim_{n rightarrow infty}{frac{a1(1-q^{n})}{1-q}}=lim_{n rightarrow infty}{frac{R[1- (1-rr)^{n}]}{rr}}=frac{R}{rr}
R=RR+ER(=0)=RR=rrtimes DRightarrow D=frac{R}{rr}
缺點:很明顯,銀行不會因為各種原因將超額準備金全部貸出,居民也不一定會選擇將貸款全部存入銀行。 只要其中一個暫停,存款就得不到連續循環帶來的收益。 乘。
2.2.3 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的概念是基礎貨幣變化一單位可以帶來多少貨幣供應量,表示為:M=m*MB
備案現金持有率:c=C/D,超額準備金率:e=ER/D。
合并:MB=C+R,R=RR+ER,我們有:
M=mtimes MB=mtimes (C+RR+ER)=C+D向下箭頭
mtimes (ctimes D+rrtimes D+etimes D)=ctimes D+D向下箭頭

m=frac{1+c}{c+rr+e}右箭頭 M=frac{1+c}{c+rr+e}times (MBn+BR)
由上式可得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因素:未借入基礎貨幣MBn、銀行向央行借款準備金BR、法定準備金率rr、超額準備金率e、現金持有率c。
2.3 貨幣供應過程概述
三個參與者對5個變量的影響如下:
表中變量對應的央行貨幣政策為:公開市場操作(影響MBn)、貼現率(影響BR)、準備金利率(影響ER)。
3.儲備市場
儲備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銀行法定存款超額準備金利率,央行負責監管。 為什么會存在這個市場? 首先,銀行有準備金需求,有時存款劇烈波動可能導致法定準備金不足; 其次,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銀行可以用來盈利,所以有同業拆借便利。
先區分幾個利率:
3.1 儲備市場供需
同業拆借利率是準備金的價格,所以準備金市場供求曲線的坐標軸是:shibor和準備金數量。
3.1.1 需求曲線
銀行對準備金的需求等于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之和。 超額準備金起到阻止存款外流的作用,持有它的機會成本(價格)等于它可以借給其他金融機構的利息(以shibor計算)減去它可以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利息銀行(按準備金利率i_{or}計算)。
當shiborsucc i_{or}時,shibor下降,意味著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下降。 此時,如果其他變量不變,則對銀行準備金的需求增加。 因此,如下圖所示,當shiborsucc i_{or}時,準備金需求曲線向下傾斜。
當shiborprec i_{or}時,銀行不在同業拆借市場放貸,而是持有所有超額準備金(存放在央行)。 如圖所示,當shibor跌至i_{or}水平時,準備金需求曲線變為水平。
3.1.2 供給曲線
準備金的供給也分為兩部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的非借貸準備金(NBR); 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形成的借入準備金(BR),其成本為貼現率 i_{d}。
貼現率i_{d}一般要高于shibor,否則銀行可以選擇以較低的成本向央行借款。 因此,如上圖所示,當shiborprec i_{d}時,銀行在同業拆借市場的借款成本低于向央行放貸的成本,準備金的供給量只有NBR。 當shiborsucc i_{d}時,銀行可以以較低的成本i_{d}向央行借款,并在同業拆借市場以較高的利率shibor放貸。
3.2 貨幣政策工具
本節不展開
3.2.1 貨幣政策工具介紹
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貼現政策、法定準備金率、準備金利率。
非常規貨幣政策:當一個經濟體遇到利率零下限問題時,有三種形式,提供流動性、購買資產和預期管理(承諾)。
3.2.2 貨幣政策對準備金曲線的影響
四、貨幣政策戰略與戰術(目標)
我們要明確央行調控的策略和目標,學會判斷目標是否有利于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只有在面對政策時才能判斷央行是否食言、是否失信。我們陷入了財富陷阱。
4.1 貨幣政策策略
物價穩、就業高、產出穩、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穩定、利率穩定、外匯市場穩定
物價穩定: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穩定的低水平。 由于利率下限為零,通脹不可能為零。 通脹率過高的弊端是:經濟數據難以解讀,經濟體系不穩定; 未來規劃困難; 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導致社會結構的緊張。
高就業穩定產出:失業率穩定在自然失業率水平,因為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使失業率不可能為零。 自然失業率對應于自然產出率即潛在產出的水平。
應該優先考慮哪個目標? 由于高通脹可以在短期內降低自然失業率,因此從長期來看,通脹與就業之間不存在權衡取舍的關系。 因此,從長遠來看,物價穩定應該放在首位。 但短期內,通脹可能因政府施壓或經濟擴張而被推高。
4.2 貨幣政策策略
有兩種類型的政策工具:總準備金和利率。 選擇一個策略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將變量控制在一個穩定的值。
兩個指標不能同時調整的原因:
當準備金要求改變時
一般選擇哪種政策工具? 三個原則:可衡量、央行可控、目標影響可預測。 →短期利率指標。
4.3 泰勒規則
同業拆借利率指數=通脹率+均衡實際同業拆借利率+1/2(當前通脹率-目標通脹率)+1/2(實際產出或GDP-潛在產出或GDP)
參考:
本文主要參考《貨幣與金融》米什金第11版第4章內容。 它是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后形成的思維框架。 因此,存在細節和出入。 歡迎討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