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什么意思,這樣的女人不要也罷。我覺得她挺好的,至少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如果真的愛一個人,就不要讓她受委屈,不要讓她為難。她是一個個有主見的人,不會因為你的一句話就改變自己的想法。她會尊重你的意見,也會支持你的決定。這樣的女人才是值得托付終身的。你要知道,一個不懂得尊重你的女人,是不會得到你的尊重的。所以,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女人,就好好珍惜吧。因為她真的很愛你。
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出處
推定全損......................
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下一句
文|野百合
01
“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巴爾扎克
《白鹿原》扉頁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這部50萬字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定年代的秘史。
有人說《白鹿原》就是中國版的《靜靜的頓河》,無論結構還是立意,都深深濃縮著蘇聯文學的痕跡。
蘇聯作家米哈依爾·亞歷山大維奇·肖洛霍夫創作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這篇獲得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不僅影響了陳忠實,也影響了莫言,是那個時代中國作家寫作技巧的寶庫。
在陳忠實還沒開始寫《白鹿原》的時候,早年深受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文學思維的影響,深入透徹地研究其語言風格和人物描寫。
其實,《白鹿原》更像是另一部《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打開了陳忠實的探索視野,拉美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才是馬爾克斯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但無論《白鹿原》有著怎樣的痕跡,不可否認它的偉大價值和文學意義,陳忠實也借著這本書成就一生。
02
《白鹿原》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陜西關中地區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白鹿村,但是依然可以從中看到我們民族的文化縮影。
每一個平凡微小的人物,都在大時代的更迭下浪淘沙盡,一去不復返,徒留下荒誕不經的傳說,一代代流傳。
普通老百姓的歷史,極少人去撰寫記載,只有在《白鹿原》這樣的小說里,經久流傳,因為那都是真真實實演繹過的生活經歷。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里提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貼切生活的藝術,才能變得有血有肉有靈魂。
《白鹿原》雖然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是里面發生的每一次變革都是活生生的歷史,里面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曾經存在過的生命,所以,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民族史詩。
為何是陳忠實寫出了《白鹿原》?這部民族史詩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03
1942年,陳忠實出生在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蔣村,因為受“耕讀傳家”的鄉村文化信念影響,陳忠實從小就對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陳忠實祖父陳步盈曾做過私塾先生,父親陳廣祿雖然終身務農,但是也能提起毛筆寫字,還能讀小說、劇本乃至《明史》這樣的書。
陳忠實非常在意父親的看法,當他拿著《白鹿原》的初始稿給父親看時,父親只是說了一句:“沒《三國演義》好看。”
陳忠實父親非常注重孩子念書學文化,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也要賣糧賣樹賣柴,供陳忠實和哥哥讀書。
這種且耕且讀的精神血脈,讓陳忠實在關中白鹿原上累積生活歷練的同時,找到了一條通往自己內心的文學夢想之路。
但是這條路,陳忠實走得很艱難。
因為家境貧寒,陳忠實讀初一時父親曾無奈地對他說:“你得休學一年,砍樹賣錢的來路斷了。”
學校不想埋沒好苗子,每月給他六元的助學金,后來升為每月八元,繼續念完高中。
高考失利后,擺在陳忠實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回家鄉當了一名民請教師。
子承父業當一個農民還是工作之余堅持文學之路,陳忠實選擇了后者,因為那才是他心中的夢。
大學夢破滅了,文學夢還在。有夢就有希望,希望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支撐生命的力量。
沒有導師,沒有教材,陳忠實靠著心中的一股信念自學成才,在別人閑談之余,躲在黑暗的小屋里下苦工,立志四年時間寫出一篇可以發表的“畢業文”。
陳忠實提前一年“畢業”了,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報》發表了他的處女作《夜過流沙溝》。
陳忠實一直信奉和堅持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原則,以人民大眾為主題,以渭河平原土地為基調,以現實農村生活為素材,寫出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44歲,陳忠實感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遙想到自己從15歲上初中二年級開始迷戀文學至今,雖然也出過幾本書,獲過幾次獎,但是卻沒有一部可以墊棺材作枕頭的書。
關中民俗,亡者入殮,頭下要有枕頭,陳忠實曾對著《長安報》的
而這時候,比自己小7歲的路遙已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同是專業作家,又同在一個陜西作協大院工作,如果說一點觸動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一直著眼于現實生活寫作的陳忠實,開始思考改變方向,把“耕讀”二字調換成“讀耕”,尋求可以折射隱秘民族文化歷史的創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拉美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給了陳忠實很大的觸動,
寫完中篇小說《藍袍先生》,陳忠實萌發了創作長篇小說《白鹿原》的念頭,并為此辭去陜西省文聯黨組書記的官職,一心一意寫《白鹿原》。
04
2012年,王全安把《白鹿原》搬上了電影屏幕,一部民族史詩濃縮成兩個多小時的愛情劇,反響平平。
2017年,劉進耗時10年終于拍成77集《白鹿原》電視劇,才剛播出一集就遭遇停播的尷尬。
雖然影視可以很好地傳播文化,但是嚴重失去了文字描寫的精髓和美妙,無論是電影版的《白鹿原》,還是電視版的《白鹿原》,都沒有完整地拍出小說《白鹿原》的精華。
而小說《白鹿原》也只是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冰山一角,白家和鹿家三代人的興盛衰亡,更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
歷史的塵埃,落到每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
主角白嘉軒在清朝滅亡和革命到來的時候,以為堅守著自己的本分耕種那一畝三分地就會安然無恙。
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當鹿子霖剪掉辮子出現在白鹿村時,白嘉軒族長等人認為他大逆不道,顛覆眾人認知。
生活在白鹿村的每一個老百姓以為民國只是更換了另一個朝代,而軍閥則是另一個皇帝的統治。
時代的命運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無論哪朝哪代,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雖然山高皇帝遠,但是白鹿村這樣的一個小地方,也無可避免地在社會動蕩的潮流下,隨波逐流。
曾經被刻在祠堂石碑上恪守眾人道德防線的《鄉約》,被黑娃一錘敲碎,完全打破這個村莊至高無上的規范。
毀滅,永遠比建設簡單的多。
無論是辛亥革命、大革命、北伐、軍閥混戰,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文革,普通老百姓在時代更迭下無力抗爭的悲劇一幕幕上演。
無論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根基瓦解,還是新時代的崛起和發展,一個個卑微的人物卻又構成一部宏大的歷史。
05
《白鹿原》中每個不同階層的人物都無可避免遭受著變革的后果,終究抵擋不住時代變遷中的風雨滂沱。
真理是掌握在少數知識分子手中的,而中國當時大多數人是沒什么文化的農民、工人、貧苦大眾,所謂的工農階級缺陷小說里體現得很客觀,迂腐、自私、狹隘,卻也樸實、本分。
這個群體太龐大了,一旦有個先進的集體領導,一旦被發動起來,可以排山倒海!
然而革命道路如此艱難,就是因為有一群人總是處于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無所謂態度。
當女兒白靈要去參加革命的時候,白嘉軒把她鎖在房間里;當鹿兆鵬領導革命的時候,鹿子霖永遠無法理解兒子的行為;當黑娃參與破壞性的革命時,鹿三早已當做兒子已死。
書中只有飽讀詩書的朱先生是高瞻遠矚的,他被譽為神,能預知未來,能定奪乾坤。
但即使是智者朱先生也無法阻擋滾滾潮流的變革,最后決定投筆從戎。
想要守住一方安寧的白嘉軒,想要獲得利益的鹿子霖,想要革命勝利的魯兆鵬和白靈,還有那個只想找個可靠男人的田小娥,都無法避免最后悲慘的結局。
06
《白鹿原》的時代背景似乎早已遠離我們而去,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歷史一直在不斷上演。
2020年春節武漢封城,一只口罩帶來的恐懼在人群中蔓延,只是剛開始人們都認為,事不關己。
正是這些人的無視和漠然,讓疫情迅速蔓延開去,改寫了往年本該一片祥和的春節。
也許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是我們都是歷史的每一個刻印。
2003年的非典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很少人記住了那段慌亂的日子。
2020年,當病毒再一次登上嶄新的舞臺,沒有一個人能夠幸免于外。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無論是歷史的變革,還是災難的降臨,只有記住每一個人都在水深火熱之中,才能拼命一搏,找到那條向往光明的路。
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意思是指鳥巢翻倒了就沒有不碎的鳥蛋,人們經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也不能保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說,鳥巢都從樹上傾覆掉到地下了,還會有摔不破的完完整整的鳥蛋嗎,比喻一損俱損。該句的原句是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說的是孔融犯事被捕,孔融問差役,他的兩個小兒是否能免罪。于是他的其中一個兒子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意思是,家里頂梁柱都倒了,其他人也不能幸免了。
四:解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南朝《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尋亦收至。字面意思是鳥巢既傾覆,其卵當皆破。用來比喻一人罹禍,全家老少不得幸免。據《魏氏春秋》記載:“(孔)融對孫權使有汕謗之言,坐棄市。”臨事,他的子女無動于衷。原來二人預料必被株連,故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為喻。后也泛指事之整體被毀滅,其個體也無以保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