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正規期貨開戶 | 手續費只+1分

    90%交易者的手續費都被加收超1倍,一起看看最新的交易所手續費一覽表吧!

    大洋什么時候發行的?

    大洋什么時候發行的?為什么不發行一個紀念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大洋的發行時間是1999年,距今已經20年了,這個時間是不是有點長了?其次,大洋的面值是1元,而現在流通的人民幣面值是100元,所以,如果發行大洋紀念幣,勢必會影響流通貨幣的價格。最后,大洋的發行數量是1億枚,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如果發行大洋紀念幣,勢必會造成市場上的通貨膨脹,這對于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一:現大洋什么時候發行的

    在明末!具體時間應該是公元1659年至168l年間,鄭成功鑄造的銀元,正面鑄有“漳州軍餉”四字,背面有一劃押。1888年,清政府發行“光緒元寶”銀幣,正式稱為銀元。

    二:大洋是什么時候的貨幣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1大洋=1兩白銀=人民幣300元=1000文錢 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1兩金=10兩銀= 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那么根據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6年7月)多少元人民幣. 1) 黃金基準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 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 民幣 8.23元來算,相當于4650元。根據假那也就算子.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于465元。 2)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于70元人民幣。 3) 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 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 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 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于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后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 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 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 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 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 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參考資料你好!日本明治銀幣,面值一元,真品而且品相完好的,現在的參考價格在600元左右一枚,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好運!

    三:大洋什么時候開始用的

    應該是發行銀元的時候,外國人是最先使用的,所有我們就稱他們的錢為洋錢了,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著是墨西哥的“鷹洋”,最后就是我們自己的“龍洋”,這些錢統稱為“大洋”。民國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中國使用的白銀多鑄成錠狀,以重量(兩)為單位。至明、清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元,早期的銀元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之西班牙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當時中國最常見的銀元是墨西哥銀元,魯迅先生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工錢就是鷹洋。除此之外,在中國流通的還有英國貿易銀元(人洋)、日本銀元(龍番)等等多種外國銀元,在外國影響下,清朝某些省份也開始自鑄銀元。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國銀元成硬通貨,被老百姓稱為“洋錢”,當時有墨西哥的“鷹洋”,英國的“人洋”,日本的“龍番”等等銀元,在外國的影響下,清政府也準備鑄造“大清銀幣”銀元,但是還沒正式發行,就滅亡了,后來袁世凱印制大量“袁大頭”銀元,但是民間大部分百姓分不清“袁大頭”銀元和外國銀元的區別,將“袁大頭”也認為是外國銀元,一律統稱“大洋”。

    四:大洋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1 貨幣起源 在傳統的概念里,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剩余”和“分工”,就會出現交換活動,在頻繁的交換中,形成一種或幾種商品,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角色,就是貨幣的起源。 中國貨幣的起源,最遲不會晚于商代,主要的起源是天然“海貝”,可以從漢字結構上看出來,與財富價值有關的漢字,絕大部分是從“貝”部,這是從商代甲骨文遺留下來的信息。另一個起源是人工冶煉出來的“青銅”。“青銅”是一種銅、鉛、錫合金。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世界聞名。在商周之際,青銅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青銅器上有一句常見的銘文“子子孫孫永寶用之”表達了這個意思。

    從使用價值來分析,天然海貝用于裝飾,個體小,形制統一,有便于攜帶與計數的優點。青銅,隨著青銅禮器文化的成熟,使用價值與重要性增加。但是“青銅”有個缺點,作為一種稱量貨幣,不便于交割與計數。于是,大概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人們開始將青銅鑄造成海貝的形式,兩者合而為一成為“青銅貝”。 “青銅貝”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貨幣進入“青銅時代”。

    2 青銅時代2.1先秦貨幣 西周時期,青銅貝的使用開始流行。許多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大量以“朋”為計數單位的“貝”用于賞賜交易的記載,這個“貝”應該指“青銅貝”。 賞“貝”作“器”,等于“青銅貝”當作青銅原料,這里類似于后世的銀錠,本身原料就是貨幣,循環使用。

    周平王東遷,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詞叫“禮崩樂壞”,指的是周天子對地方諸侯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下降,這不僅表現在禮儀制度,還包括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方面,在不同諸侯國區域出現了分化與發展。 其中貨幣方面,形成了四大貨幣體系。 一,“貝幣”,青銅貝的延續。魯國,對西周制度繼承比較完整,沿用銅貝;楚國,文化相對落后,又向往中原文化,因此也繼承了銅貝。楚國的貝幣,文字筆畫奇特,古人形象地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

    二,“布幣”,起源于農具“镈”(bo),通俗講就是“鏟子”,主要流行于周王畿與三晉地區。“周景王鑄大泉、廢小泉”,指的是借鑒晉國聳肩大空首布的型式,鑄大平肩空首布,廢除青銅貝。早期的空首布,還保留了原始工具的形貌。后期的布幣便于實用,演變為平首,影響力也擴張到了燕國和楚國。 三,“刀幣”,起源于工具“刀削”,主要流行于東海之濱的齊國、太行山區域的狄人、鮮虞、中山,影響了后來趙、魏、燕三國。 四,“圜錢”,仿制于“玉璧”,它的時代最晚,流行于戰國晚期的秦魏地區,后來的“方孔圓錢”就是由它發展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體系,歸根結底,這些都是“青銅鑄幣”,鑄幣上的銘文,主要標記“地名”或者“重量”,前者體現一種信用,后者體現出青銅稱量貨幣的本質。

    2.2金錢本位 秦始皇兼并六國,通過“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在貨幣方面,先補充介紹一下“黃金”。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疆域遼闊、經濟發達、盛產沙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黃金”鑄成流通貨幣的國家(郢爰)。秦始皇統一六國貨幣,將楚國貨幣體系中的“黃金”繼承了下來,然后以“方孔圓型”的“半兩”銅錢統一六國的刀、布、圜、貝形制。

    因此,秦代貨幣是一個“金錢本位”制。 “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二十兩為一鎰;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史料中雖然沒有記載“黃金”與“銅錢”的兌換關系,據分析推測,應為一萬枚“半兩”銅錢等于“黃金”一鎰。換算后“黃金”與“青銅”原料比率為1:250。 無論黃金還是銅錢,都是稱量貨幣,因此“權衡”制度需要介紹。秦統一后的的權衡,以銖、兩、鎰為單位,24銖=1兩,20兩=1鎰;西漢繼承秦制,只是以16兩=1斤的“斤”取代了“鎰”。 與今天的衡制對比,秦漢時的1兩合現在公制15克左右,所以“半兩”銅錢,標準重量為7~8克,實際重量在6-12克之間浮動;“黃金”1鎰為300克左右。

    西漢繼承了秦代“金錢本位”制。 史料中提到漢初,秦半兩“錢重難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單枚銅錢重“半兩”,幣值過高,無法再進一步分割;二是銅錢與黃金的兌價,黃金高估,銅錢低估。因此,在比率固定的情況下,銅錢減重成為趨勢。 呂后時期鑄“八銖半兩”(一兩的三分之一,亦稱三分錢)、 “五分錢”(一兩的五分之一,合四點八銖)、 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一兩的六分之一) 這些都是減重型的“半兩”。“八銖”、“五分(之一兩)”、“四銖”為實際重量,“半兩”是貨幣的銘文,也是名義重量。

    漢武帝時期,進行貨幣改革,計劃結束銅錢“實際重量”與“名義重量”的不統一,要求“重如其文”。先是鑄“三銖”錢,但是貨幣改革,必然經歷波折與反復,“三銖”未能推行成功;后來改鑄“五銖”錢,大獲成功。“五銖”銅錢,方孔圓型,枚重3~4克的標準,也影響了此后中國歷代的鑄幣。

    “五銖”推行成功后,漢武帝又調整黃金與銅錢的比值,一萬枚五銖等于黃金一斤,以此構建一個合理的“金錢本位”制度。換算后“黃金”與“青銅”原料比率為1:130。 一萬枚五銖或一斤黃金,稱為“一金”,成為一個價值尺度。史料中有“百金為中人十家之產”,“(張)湯死家產值不過五百金”之類的記載。2016年發掘的海昏侯墓,出土約200萬枚五銖錢,在當時就價值200斤黃金;出土300余枚金餅,每枚250克左右,正合漢制一斤。這些部分貨幣,用文獻記載來說就是“五百金”的價值。 據史料統計,漢武帝開鑄至西漢末,五銖錢共鑄造了280億枚,合2800萬貫(足),加權合宋代3600多萬貫(省陌制/770為貫)。

    2.3黃金國有 王莽篡漢,托古改制,幣制改革先后進行了四次,鑄造了各式各樣、各種幣值的貨幣。那么,他究竟想干什么呢? 他想干的就一件事兒---“黃金國有”,王莽以法令形式,禁止民間擁有黃金,國家將黃金全部收兌。以1萬錢收兌1斤黃金,國庫里的“五銖”銅錢是不夠的。于是王莽就推行幣制改革,鑄造了“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等等。這些貨幣完全脫離了“稱量貨幣”的束縛,成為一種“名義貨幣”,充當搜刮黃金的工具。

    王莽以“名義貨幣”收兌權貴階層手中的黃金,而這些“名義貨幣”在實際流通中必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導致了社會的動蕩,觸動了各階層的利益,引發了各地的武裝叛亂。“幣制改革”隨著新朝的覆亡而失敗。 但是“黃金國有”卻獲得了成功,東漢以后,“黃金”成為一種具備儲藏功能或者器用功能的貴金屬,退出了貨幣的舞臺。另據史料記載,王莽覆亡時,國庫中的黃金約有80萬斤,大部分都是幣制改革時收兌而來的。

    2.4 貨幣危機 東漢恢復鑄造“五銖”銅錢,“黃金”退出流通,實物“布帛”在一定范圍內取代了“黃金”的地位,在大額交易與財富儲存方面發揮了貨幣的功能。 “黃巾起義”以后,中國陷入長時期的分裂與戰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歷經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南北朝的混戰,貨幣經濟基本崩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貨幣的質量嚴重下降,無文錢、剪鑿錢、水漂錢、虛值大錢充盈于市,甚至在南朝蕭梁時期,還大范圍以“鐵”為原料鑄“五銖”錢。史料中關于梁武帝信佛,舍身出家,大臣們先后花數億枚錢為之贖身,這些錢就是“鐵五銖”。

    二:實物貨幣走向前臺,生產力破壞嚴重,經濟倒退,在很多戰亂頻繁的地區,糧食、布帛等重要生活物資,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角色,銅錢完全退出流通領域。 大亂之后必有大治,隋朝統一中國,鑄行標準“隋五銖”銅錢,將歷代大小輕薄、不合標準的銅錢作為原料收兌,回爐重鑄,貨幣經濟得到恢復。 但是,這時的“度量衡”出了問題。秦漢的度量衡制度經數百年的演變,(升、斗、石/分、寸、尺/銖、兩、斤)換算制度未變,但是單位值出現分化。例如,重量單位1斤,南朝的1斤由250克逐漸減至220克左右;北朝卻大幅度增加,1斤暴增為660克左右。 這對于“五銖”銅錢來說,出現實際重量與名義重量的不統一。因為,對于南朝舊制,“隋五銖”重如其文;對于北方隋制,“隋五銖”實際重量在二銖~三銖之間。

    2.5 唐代變革 隋朝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唐朝解決了。 唐高祖李淵,用北朝(大斤、大尺、大斗)的制度統一了南朝,只在天文、醫藥等方面保留了南朝舊制;同時鑄造“開元通寶”,使銅錢發展為一種“名義貨幣”,不需要標記重量。 唐初“開元通寶”銅錢,枚重4克左右,合北朝大制的二銖四絫,正好是一兩的十分之一。這又反過來影響了衡制,“錢”成為一個十進制的重量單位,取代了“銖”,十錢為一兩,沿用至今。 可以說,“開元通寶”取代“五銖”,是中國貨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由于唐朝剛從數百年的戰亂中重建,實物經濟仍然占據著一定地位。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唐代絹帛作為貨幣價值尺度使用廣泛,如唐代法律中,關于各種犯罪金額(贓款),都需要折算為絹帛匹數來定罪。 二:唐初建立的財政制度中,收入主要為租庸調制,簡單歸納:租是糧食、庸是人力、調是物產;官俸軍費等支出,也以實物為主,銅錢的使用空間并不大。 在這種半實物半貨幣的經濟體制下,唐朝初年保持了比較低的物價,陸續鑄造的“開元通寶”逐漸取代歷朝“五銖”舊錢,與經濟發展保持一種相對平衡。

    “安史之亂”,是中國貨幣史又一個重要拐點。 唐軍在戰爭中全線潰退,自給自足的“府兵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軍費開支“貨幣化”; 黃河中游被叛軍占領,運輸線被切斷,導致京城長安物資匱乏,中央政府不得不將官員俸祿中“貨幣”支付比例加大,實物支付減少,官俸支出“貨幣化”; 戰后,藩鎮勢力擴張,中央政府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力下降,使得以“租庸調”為基礎的財政制度崩潰,“兩稅法”與“禁榷專賣制”走向前臺。此后,在國家財政收入中,“貨幣”比例增加,實物比例下降,財政收入“貨幣化”。 由于這三個“貨幣化”,唐代經濟制度發生了重大轉折,貨幣需求量爆發,銅錢無法滿足經濟所需,“錢荒”成為了一種常態,影響了唐宋以后中國貨幣制度的走向。

    2.6 銅礦枯竭 北宋的貨幣,有銅錢,有鐵錢,銅鐵錢又分大小不同的幣值,此外還出現了紙幣。這些不同材料、不同幣值的貨幣,以國家法令形式,在規定的行政區域內使用,形成不同的貨幣區。這些貨幣區的貨幣制度又隨著時間不斷調整與變化。因此,北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貨幣制度最為復雜的時代。

    大洋什么時候發行的?

    復雜的根源在哪里?還是得抓住“錢荒”這個主旋律。 北宋的各項制度,是從晚唐五代一直沿用并繼承下來的,“貨幣化”的程度,有增無減。此外,不抑制土地兼并,商品經濟加速繁榮,造成貨幣需求量,呈幾何級數暴增。 北宋為了應對貨幣需求,一方面,執行嚴格的“錢禁”與“銅禁”政策。“錢禁”,禁止銅錢外流、禁止毀錢鑄器,保證現有貨幣不減少;“銅禁”,禁止民間使用銅器,保證所有的銅原料,都用來鑄造銅錢。另一方面,完善造幣廠管理制度,提高生產效率,使北宋銅錢的年產量,達到唐朝平均年產量的十倍以上。

    即使這樣傾盡全力地增加銅錢供應,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貨幣的需求。所以說,北宋貨幣中,鐵錢、大錢、紙幣、貨幣區這些復雜的問題,都是由“錢荒”所衍生出來的。 隨著北宋鑄幣的巨量消耗,東南地區銅礦幾乎枯竭。北宋中期,廣東韶州地區發現了大銅礦,支撐幾十年。到宋徽宗繼位的時候,廣東的銅礦也開采殆盡。于是,蔡京主持的幣制改革,當十大錢、夾錫鐵錢、全國性的紙幣陸續出現,朝令夕改,損害了上上下下各階層的利益,動搖了北宋的統治基礎,為“靖康之難”埋下了隱患。 我們在這里總結一下,北宋,是中國貨幣史中,“青銅文化”最后的輝煌,巔峰過后,青銅鑄幣走向了衰落。

    3 紙幣時代3.1 北宋“交子” 進入紙幣時代前,我們先澄清三個問題。一:有的史料認為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是中國紙幣的萌芽,這一點我不認同。因為“幣”字,本意是指一種絲織品;貨幣或錢幣是它的引申意。“白鹿皮幣”的“幣”字,用的是本意,它實際是漢武帝借以搜刮地方諸侯和豪強財富的一種工具,與貨幣無關。二:也有史料認為唐代“飛錢”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但實際上它是一種異地結算的“匯票”,類似于“取款憑證”,私下并不能流通,不應視為貨幣。三:五代時,長沙馬殷在城內行用大鐵錢,民間為交易方便而出現“指垛交易”的“契券”,可以算紙幣的萌芽。 中國最早的流通紙幣,是北宋時期,出現于成都的“交子”。那么它出現的始末是怎么回事呢?

    至道末年,王小波、李順起義被平定,成都地區被調整為純鐵錢貨幣區,禁用銅錢。由于原有鐵錢鑄量有限,又經戰亂熔毀掩埋而減少,新的錢監還沒來得及恢復,因此出現了貨幣真空,民間自發印制紙質代用券來充當流通手段。 局勢穩定后,主政西川事務的張詠,沒有取締“交子”,改為由十六家富戶獲得發行權,相應承擔官方的一些差遣費用,“交子”變為官督民辦。出于對張詠保留和改進“交子”的肯定,一些資料中將張詠稱為“交子之父”。 再后來,由于部分“交子”發行戶經營不善,引發信用危機,使得官員們形成兩派觀點,一派認為該完全取締,一派認為該收歸官辦。最后,“收歸官辦”這一派取得勝利,天圣元年十一月,宋仁宗降旨,成立“益州交子務”來管理印制收兌“交子”事務。世界上第一種由官方發行的紙幣誕生。

    益州“交子”,是一種兌換券性質的紙幣,百分之百準備金,可無條件兌換相應面額的鐵錢,只收取3.5%的手續費。“無條件兌換”支撐了“交子”的信用,紙幣便于攜帶的優勢凸現出來,于是在茶馬等貿易領域,“交子”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 為了便于管理和杜絕偽造,“益州交子務”制定了每兩年換發一界的制度,發行總量為125萬貫。當慶歷年間,因為戰爭需要,“交子”超發60萬貫時,益州的官員們決定從公務開支中,每月節省1萬貫,通過六七年,將超發的60萬貫全部收兌。 熙寧初,王安石變法,益州“交子”又一次超發,仍然有官員要堅持每界不能超過125萬貫祖額,最后折中辦法是兩界并行共250萬貫,單界仍不超祖額。

    宋哲宗時期,開辟青唐疆域,費用不足,“交子”超發突破祖額限制。隨后到宋徽宗崇寧年間,蔡京將紙幣推廣至全國,“交子”發行額失控。大觀年間,張商英主政,改“益州交子務”為“四川錢引務”,整頓后的“交子”改名“錢引”,發行量恢復為熙寧時兩界并行的250萬貫。 總體來說,由于主政官員們對發行總額的注意,益州“交子”的信用在北宋大部分時間里都得到了保障,四川地區的物價基本沒有受到紙幣的沖擊和影響,反而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北宋益州“交子”的發行獲得了成功。

    3.2 南宋“錢引” “靖康之難”,高宗南渡,金人攻入陜西。從陜西撤至大散關一線的“西軍”,需要四川的后勤物資供應,組成抗擊金軍的前線,四川的財政壓力驟然增加。 這時,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金融奇才……趙開出現了。他改革了四川的財政制度,利用調整鹽酒專賣、收取房地交易契稅等方式,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然后改造“錢引”,不再靠“兌換”支撐來信用,而是在官方收稅和鹽酒專賣時,將“錢引”的支付能力和鐵錢同等對待,使得“錢引”變成一種“信用貨幣”,擴大了使用范圍和使用領域,為超發“錢引”彌補財政開支創造了條件。四川地區的貨幣由此完成“紙幣化”,鐵錢逐漸成為日常零用交易的輔幣。 由于趙開構建了充足的“貨幣蓄水池”,所以當“錢引”的發行量由建炎元年的250萬貫擴張至紹興末年的4600萬貫時(18倍左右),物價漲幅只有兩至三倍。

    南宋中期,“錢引”發行量在4600萬貫穩定了比較長的時間,直到紹熙年間變為三界并行,開禧北伐又增印500萬貫,達到嘉定初的8000萬貫。貨幣發行量達到臨界點。 四川的官員開始籌劃“糾偏”政策,經過數年努力,出售地方政府手上的黃金、白銀、鹽井、酒坊、(中央政府調撥的)度牒、官告等,收兌了2500萬貫紙幣,使得“錢引”信用和四川物價得到維護。 南宋末年,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四川殘破,“錢引”的發行由此失控,隨著南宋滅亡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3.3 南宋“會子”與金代貨幣 北宋亡國后,南宋與金對峙。由于銅礦枯竭,銅錢供應成為一個大問題。唐至北宋所鑄大小銅錢,大約3億貫,大部分被金人獲得,南宋繼承的比例很小。 因此南宋在東南銅錢區,借鑒四川“錢引”相對成熟的制度,設立“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紙幣。但是,與四川“錢引”擁有充足的“支付功能”不同,相對保守的中央政府,要求東南地區的財稅收入“錢會中半”,就是“銅錢”和“會子”各占一半。

    總體來說,南宋政府對于紙幣的態度是比較謹慎,也存在“糾偏”制度。雖然“會子”一直在超發,以彌補財政赤字,但當物價波動較大時,中央政府也出售金銀等資產,回收超發紙幣,調節物價。 南宋末年,戰爭壓力大增,“端平救楮”失敗后,“會子”發行量失控,最后被賈似道推行的“關子”取代。南宋投降后,蒙古軍隊占領臨安,以“中統鈔”1:50收兌南宋紙幣。

    與南宋對峙的金國,于海陵王統治時即開始發行紙幣“交鈔”,行用于黃河以南地區。金國,雖然擁有巨量的銅錢,新增無望,存量又因為官府、貴族、豪強的囤積而減少,也遇到了嚴重的“錢荒”。政府的貨幣政策在銅錢、紙幣、白銀之間搖擺不定,嘗試鑄錢無法解決問題,嘗試鑄造白銀貨幣“承安寶貨”又失敗,最后還是只能發行紙幣。相對于南宋,金國對紙幣的管理是完全失敗的,于是出現了中國最早的“金圓券”事件,靠不停地發新版紙幣來緩解貶值,透支信用,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3.4 元代紙幣 蒙古人占領金與南宋,接收的貨幣文化都是“紙幣”。當忽必烈統一南北后,廢除銅錢流通,以紙幣為全國唯一法定貨幣,中國貨幣史進入“純紙幣時代”。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記載下整個帝國的貨幣是薄薄的一張紙片,正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反映。在大量元代戲曲劇本,筆記小說中,關于日常生活中紙幣使用的記載也非常豐富。 總體來說,元代紙幣的發行與管理,比兩宋正常時期略遜,比金代優秀。元朝皇室通過發行紙幣,彌補了皇家開支的不足,也使發行量逐年遞增。經過數十年的膨脹,物價上漲約二十~三十倍,相對可控。由于紙鈔在逐年貶值,銅錢被廢除,民間百姓開始尋找一種能抵抗通膨的貨幣,白銀的重要性增加,私下交易頻繁。

    3.5 明朝危機 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為了爭奪民心和物資,元順帝與各地起義軍都恢復鑄造銅錢。受到銅礦枯竭的影響,鑄量都不多。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發行“大明寶鈔”,管理制度不夠完備,發行流通都不順暢。于是,洪武二十八年,嚴令禁止民間使用金銀與銅錢,以保障紙鈔的通行。即“廢銅錢、禁金銀、保紙鈔”。 不過,朱元璋也知道行用紙幣不靠譜,于是他建立起一套“計劃經濟”的財政制度。如軍費方面通過軍隊屯田解決,全國財政收支中,直接以實物(如石、匹、兩)作為統計口徑,減少“貨幣”的使用空間。

    隨著人口恢復,經濟發展,“計劃經濟”的瓦解不可避免,貨幣需求開始恢復,可是“大明寶鈔”無計劃無節制地發行,毫無信用,陷于崩潰,使得民間半公開以銅錢與白銀作為流通手段。 但是,銅錢不足,白銀有限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它們都無法完全承擔“全國性貨幣”這一重任。“紙幣崩潰,銅錢不足,白銀有限”,使得大明王朝遇到了嚴重的“貨幣危機”,中國貨幣的歷史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4白銀時代4.1 大變革 發生在明朝中葉“弘治”至“嘉靖”年間的兩個歷史事件,挽救了明朝的“貨幣危機”。 第一個是“大航海時代”。 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由海路源源不斷出口至歐洲,這些可再生的“綠色產品”帶來巨大的貿易入超,來自美洲的白銀、日本的白銀與銅料,大量輸入中國。 第二個是“云南大銅礦”。 云南地區,自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明朝弘治年間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銅礦,為明清兩代鑄造銅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于是,困擾中國幾百年的“貨幣危機”終于得到了徹底解決。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明朝政府財政收支正式以白銀為統計標準,建立起一個“大額用銀、小額用錢”的“銀錢本位”貨幣制度。“大明寶鈔”退出歷史舞臺,“紙幣時代”謝幕。

    4.2 白銀與銅錢 明清兩代一直沿用“銀錢本位”制度,那么在這四百年間,白銀與銅錢的比價關系如何呢? 明清的銅錢,基本重量為一錢,即3.7克左右,稱為“制錢”,官方希望維持1000文制錢=1兩白銀的比價。但是,銀價與銅價是浮動的,為了維持1000文=1兩的比價,官方對策是: 一,調整制錢重量 1(時間軸)當銀價升高時,增加制錢重量;當銀價下降時,減輕制錢重量。 2(空間軸)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南方地區,白銀多,銀價低,南方鑄造的制錢,重量只有七到八分,稱為“南錢”;北方地區,白銀少,銀價高,北方鑄造的制錢枚重一錢,稱為“北錢”。

    因此,明清兩代的制錢大小不一,重的有一錢四分多,輕的只有六七分。明代天啟、崇禎制錢背文“八分”、“一錢”、“一錢二分”、“新一錢一分”、“十一兩”(折十,重一兩),即標記錢體重量。清代康熙年間,見于記載的制錢重量,就有數次調整。

    二,將“制錢”整合為白銀的輔幣 在明末,出現興朝、永歷背文“五厘”、“壹分”;昭武“壹分”、利用“厘”、“二厘”、“五厘”、“一分”;裕民“一分”、“一錢”;順治“一厘”錢等。這些貨幣,背文標記幣值為白銀重量,由此固定為白銀的輔幣,1000厘=100分=10錢=1兩。 官方為了維持比價所做的這些努力,老百姓并不認可,在民間,白銀與制錢的兌換,一直隨行就市,自由浮動。所以我們說明清的“銀錢本位”制度,實際上是一個雙本位貨幣制度,并沒有真正的統一。

    4.3 西風東進 明清時期,白銀沒有被統一鑄造成貨幣,而是一種“稱量貨幣”,受到各地區衡制不同、成色標準不同的限制,流通并不順暢。 清朝中葉,以墨西哥“鷹洋”為代表,由機器生產的銀幣,開始流入東南沿海地區。這些銀幣大小成色整齊劃一,便于交易,所以在民間流通和地方征稅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傳統銀錠的空間受到擠壓。 為了抵制“洋銀”的入侵,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引進西方機器,建立新式造幣廠,生產中國的銀幣來代替原始的銀錠;此外,由于銅料漲價鑄錢賠本,“制錢”陷入絕境,被造幣廠生產的機制銅元取代。 于是,機制銀幣與機制銅元,構成了新的“銀錢本位”。

    4.4 法幣改革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成立,但貨幣一直沒有徹底統一。舊式銀錠與制錢、中外各式機制銀元、各省各地的機制銅元、中外各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紙幣,共同構成了復雜的貨幣體系。 受到國際銀價波動的影響,特別是1934年美國“白銀法案”出臺,國際銀價暴漲,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市場出現貨幣通縮。于是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緊急推行“法幣改革”: 一:統一貨幣發行權,以“中中交農”四大國有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即“法幣”,取消了外國銀行和民間銀行的發鈔權。 二:放棄“銀本位”制度,實行“白銀國有”,禁止白銀流通,民間和機構的白銀統一由國家以“法幣”收購。 “法幣改革”標志著中國貨幣“白銀時代”的終結。中國貨幣走過三千多年的歷程,與西方接軌,成為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現代貨幣。



    本文名稱:《大洋什么時候發行的?》
    本文鏈接:http://www.szyhbw.com/xun/449336.html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站內容均由用戶自發貢獻,或整編自互聯網,或AI編輯完成,因此對于內容真實性不能作任何類型的保證!請自行判斷內容真假!但是如您發現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疑似詐騙、虛假不良等內容,請通過底部“聯系&建議”通道,及時與本站聯系,本站始終秉持積極配合態度處理各類問題,因此在收到郵件后,必會刪除相應內容!另外,如需做其他配合工作,如:設置相關詞匯屏蔽等,均可配合完成,以防止后續出現此類內容。生活不易,還請手下留情!由衷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在此先謝過大家了~

    我要說說 搶沙發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 依依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