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什么叫南卡北用?銀聯說的北卡南用是什么意思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銀聯說的北卡南用是什么意思
?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北卡即內地銀行發行的銀聯卡,南用指的是在港澳地區使用。北卡南用就是在港澳地區使用內地的銀聯卡。
2,什么叫南卡北用
搜一下:什么叫南卡北用北卡南用,是指境內發卡、境外受理;南卡北用,是指境外發卡、境內受理;南卡南用,是指境外發卡、境外受理。
3,日晷是測量什么的工具
時間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日晷有兩層含義,一般指的是第2個含義。(1)“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2)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 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準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國才現早期的機械鐘,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歷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鐘,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制的鐘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日晷的工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后,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4,南轅北轍的意思是
南轅北轍釋義: 想到達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近義詞:背道而馳 反義詞:有的放矢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戰國策》:“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什么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編輯本段成語寓意 成語故事(7張)“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越多,離原先的目標就越遠。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際情況。如果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會離目標越來越遠。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樹立正確的目標。編輯本段成語相關背景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并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系,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譯文 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來不及舒展衣服的皺折,顧不得彈去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太行山上遇見一個人,正駕著他的車往北面趕,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你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擅于趕車。這幾樣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字詞解釋 (1)季梁:魏國人。 (2)中道:半路。反::假字,同“返”,返回。 (3)焦:皺褶。 (4)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5)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6)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處。 (7)方:正在,時間副詞。 (8)駕:車。 (9)之:去,到。 (10)將:將要,副詞。奚:何,疑問代詞。奚為:即如何。 (11)用:資用,指路費。 (12)御者:駕車的仆夫。 (13)善:技術好,善于,擅長。 (14)今王欲動成霸王:現在您的行為是想要建立稱霸的王業。 (15)舉欲信于天下: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義。舉:舉動,做事。 (16)恃:仰仗。 (17)廣:使...擴大 (18)尊名:抬高聲望。 (19)數(shuò):屢次,引申為頻繁。 (20)“離王愈遠耳”“王”wàng:稱王,指成為天下的共主。 (21)猶:如同。 (22)今者:時間名詞后用“者”,表示停頓 (23)奚為:何為,做什么。 (24)此數者:這幾個條件。 (25)良:好。 (26)愈:越。 (27)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 (28)反:通“返”,返回 (29)耳:罷了。 (30)轅:車杠。 (31)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5,地圖為什么總是上北下南
北上的確立既有偶然性,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但由于古代歐洲地圖繪制典型、投影學說都沿用了上北下南,這一習慣便經歐洲逐漸擴散至全世界。這是又一個約定俗成,極少有人會質疑的慣例——現代地圖幾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各國的繪制即使存在爭議、差別,也都是本國是否處于圖畫中心,極少有人挑戰南北方向。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嗎?似乎是這樣。古代中國,也許受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清一色以北為上。比如宋代《九域守令圖》、《禹跡圖》、《華夷圖》、《地理圖》;明代《廣輿圖》、《大明混一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等;大部分的清代全國地圖,都是如此。但并不是所有地圖都如此。古代海防圖、邊防圖、方志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南、北、東、西為上皆有出現。清學者俞正燮《癸已存稿》中說:“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為上,其幾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為上,以坐閱多向明也”也證明了這一點——制圖人的主觀判斷很影響地圖的方位。世界范圍內更不統一。比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地圖習慣以南為上(可能是麥加圣城在阿拉伯世界的南方的原因),剛好和西方相反。更多的地區繪圖本身就談不上規范,就是根據現實需要制作——怎么方便怎么來,都沒有一致的朝向。是誰讓地圖變成以北為上的呢?和大部分現代規范一樣,還是歐洲人。他們的繪制習慣統一了全球的地圖模式。好像又一個歐洲中心思維的靶子可以被立起來了——他們將自己的國家放在地圖的頂端,這是一貫的自大心態作祟。且慢。真實的故事遠比論斷復雜,北上的確立既有偶然性,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這要從古代地中海地區開始說起。【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北下南地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今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羅馬帝國時期,地中海內部以及和跨海域的海上貿易愈發繁榮。地中海東部貨物集散地的亞歷山大港人因此獲取了豐富的歐亞大陸地理知識,為早期的地圖制作提供了必要信息。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他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地理學》——收集了約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附有27幅地圖,描述了兩種地圖投影方法(將三維球面通過數學法則轉換為二維平面方法)——最后一點尤為重要,它決定了地圖的呈現方式。什么是地圖投影方法?簡而言之,是用一定的數學法則,把地球橢球面上的經緯網轉換到平面上的方法。為什么要有這種投影方法呢?理由很實際——地球是一個不可展的球體,想象一下將地球儀的表面鋪平,褶皺、拉伸和斷裂當然不可避免。地圖投影就是讓曲面向平面有序轉化的工具。很可能是為了地圖投影的便利,奠定了上北下南的位置分布。托勒密就選擇了以北為上的指向。他自然知道地球的地軸指向北極星,所以,對投影交集點的選擇,最方便莫過于選定為北極上空某一點,將“北”方位置于地圖的頂端。但這個開端沒有被羅馬帝國之后的人們重視,地圖繪制方向一度陷入混亂。中世紀時期,信仰成了歐洲人繪制世界地圖的靈感來源,地圖轉變為多以東為上——《圣經》中的伊甸園被認為在世界的最東方。這種情況持續了數百年之后,才又出現了另一種以北為上的地圖。【意大利城邦的海圖】11世紀,意大利城邦從阿拉伯帝國手中奪回了西西里島等諸多地中海島嶼的控制權,并在第四次***東征(1202年-1204年)中將貿易區域拓展到東地中海。一個看似意外的收獲改變了歐洲——阿拉伯人流傳的指南針,極大地提高了意大利城邦的航海技術。指南針的使用當然影響了地圖繪制,直接催生了更高水平的海圖——公元13世紀末,意大利諸城邦的波特蘭海圖。它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歐洲海圖。具體而言,波特蘭海圖突破了以北極星為航海導航坐標的局限,以風雨無阻、穩定準確的指針替代。指南針的一端指向北極星方向,北極星和指南針同時幫助定位,無疑更為保險。這強化了以北定位的傳統,波特蘭海圖通常都是按照上北下南的方位繪制。大航海時代來臨,波特蘭海圖應用在更為廣闊的大西洋。1406年,被歐洲遺忘了一千多年的托勒密的《地理學》由拜占庭人安杰勒斯(Angelus)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其學說和地圖成為當時南歐人最佳地理指南,不斷積攢的經驗,又促進更多的地圖繪制。但二者都有弊端——托勒密世界地圖的大陸輪廓幾乎是靠想象繪制;波特蘭海圖則沒有考慮圓形地球的曲率,大范圍的海域內使用,地圖恒向線會有較大偏差。1569年,佛蘭德(今比利時北部)地理學家墨卡托繪制了第一張使用“墨卡托投影法”的航海世界地圖,三維球面能通過數學方法轉換成二維平面,并且能保證恒向線在地圖上顯示為直線。也就是說,在這種地圖上測量好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恒向線和經線的角度之后,便可以一次性調整好航向,途中可以不用再調整航向便可到達目的地。16世紀末,墨卡托的朋友奧利特烏斯的《世界概觀》地圖集也發揮了重大影響——《世界概觀》重復刊印了40多個版本,其譯本遍及歐洲各主要語言。墨卡托投影地圖和奧利特烏斯地圖都繼承了“以北為上”的做法,一并影響了后來的近代科學陸圖繪制習慣。比如18世紀法國首幅用三角測量法、天文觀測繪制的全國地圖,就延續“北上”習慣。這是世界上第一幅全國范圍使用三角測量法完成的國家地圖,也被視為近代陸地科學制圖學的開端。實際上,只要有能穩定方向的工具,無論哪個方向為上,都可以操作,以北極星、指南針定軸線只是方便了北上傾向,并非必要條件。但當時的地圖繪制典型、投影學說都沿用了上北下南,此后,這一特點在歐洲確立。【歐洲繪圖法的擴散】此后,這種繪圖法隨著歐洲勢力的全球擴張,緊隨歐洲商人、傳教士、統治者等的貿易、傳教、殖民的腳步,統一了全世界的地圖。如日本受到葡萄牙商人的影響,17世紀初就采用波特蘭海圖;印度則在英國殖民者的帶領下繪制近代地圖。而在傳統力量強大的中國,歐洲繪圖法又是怎么取代本土繪圖法的呢?傳教士的作用不可小覷。1584年,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繪制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輿地山海全圖》。1708年康熙下令編繪的國家地圖《皇輿全覽圖》,也是在傳教士杜德美、白晉等的主持下,用三角測量和天文觀測的方法制成。不過,清朝的其他地圖并未就此采用近代科學繪法,省志或者府縣志仍然采用傳統象形符號繪制。直到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制訂“十年速測計劃”,之后的南京政府制定“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劃”,中國的各種通用地圖最終統一為“北上”朝向。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現代地圖慣例。南半球人民的痛恨當然能夠理解——誰會覺得放在下方舒服呢?于是,一些不喜歡被忽視的澳洲人,索性把地圖翻轉了過來。臺灣也很不服:按照上北下南方位繪制的地圖,讓本來具有海洋性格的臺灣人,忽略了東面廣闊的太平洋。因此,應臺灣傳統地圖逆時針旋轉九十度。這并不能改變已經成型的“上北下南”原則——南半球的人民們還是再忍忍吧。
以上就是有關“什么叫南卡北用?銀聯說的北卡南用是什么意思”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