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然而,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交易模式逐漸發生改變,中國也不得不跟上潮流,開始涉足商品期貨交易。
1988年7月12日,中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注冊成立,標志著中國期貨市場的正式開展。此后,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期貨交易所陸續成立,初步形成了中國期貨市場體系。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15年,全國四大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合約總數達到了1017個,市場價值高達23193億元人民幣。期貨交易產品也從電力、石油、化肥、鋼材等傳統品種逐步擴展到了食品、化工、農產品、金屬貿易等領域。

中國期貨市場的亮點在于其對實際生產和消費的服務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期貨市場成為了實現價格發現、風險對沖及市場參與的平臺。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中國期貨市場也逐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場體系。
然而,中國期貨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主要的問題在于規模偏小、產品缺乏多樣性、細分市場不完善等方面。此外,在行業監管、防范風險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亟需政府以及行業主管部門進行積極改革和優化。
總的來說,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品種和技術手段進入市場,也需要有更多法規和制度的完善。只有不斷改革,加強合作,中國期貨市場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