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周期長、風險高,易受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等,這些是長期制約花生產業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不過,自去年2月1日花生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上市后,便為花生產業企業提供了風險管理工具。
近日,多位專家和產業人士向《日報》記者表示,在花生期貨平穩運行的基礎上,以“+期貨”為特征的“期貨+”模式,正在為花生產業提供多元化的穩收增收服務模式,但由于期權工具的缺失,風險管理工具組合并不完善,上市花生期權迫在眉睫。
期貨工具拉長產業鏈條
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是我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種植面積達170萬畝,年產花生50多萬噸。由于體量大、新品上市較早,這里的花生價格被稱為全國花生行情風向標。而正陽新地花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地集團”)作為當地主要花生貿易商之一,在花生期貨上市后,積極參與期貨市場,管理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同時,該公司也是鄭商所指定的花生期貨交割倉庫。
“花生期貨的平穩運行為花生產業鏈主體提供了風險管理工具,有助于產業企業穩定生產經營,還促進了花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企業、貿易企業等享受到產融融合的‘紅利’。”新地集團董事長李廣海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的花生期貨交割庫是鄭商所在去年1月25日批準設立的,倉庫里面的花生在進庫之前,經過買賣雙方和第三方質量檢測,符合交割條件和標準。
據了解,今年1月20日,花生期貨車船板交割庫迎來首單交割,首單交割量為20噸。新地集團作為本次交割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客戶提供了一站式花生交割配套服務。談到花生期貨對企業的影響,李廣海說:“花生期貨給正陽縣的經濟發展和花生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利好,將期貨工具引入花生產業,有效拉長了產業鏈條,為傳統產業插上金融‘翅膀’,實現產業賦能。同時,積極參與花生期貨市場也有利于吸引優勢資源。”
記者獲悉,除了花生產業企業可以利用花生期貨管理生產經營風險外,花生“保險+期貨”給農戶加上了“雙保險”,成為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又一重要抓手。例如,在花生期貨上市當天,全國首單花生“保險+期貨”保單順利落地河南省南陽市,15噸花生有了“雙保險”。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上市首年,鄭商所便將花生納入“保險+期貨”試點品種,在河南地區開展3個花生“保險+期貨”項目試點,總承保面積19.47萬畝,折合花生現貨4.28萬噸。從項目實施效果來看,19496戶參保農戶全部獲得賠償,賠付總金額1529.1萬元,畝均賠款79.23元,戶均賠款784.2元。
市場人士表示,花生“保險+期貨”模式是用市場化手段化解價格波動風險,穩定農戶種植信心,助力廣大農戶穩收增收,從而保障國家糧油安全。花生期貨有利于傳統產業與金融市場對接,有利于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通過“期貨+訂單”“保險+期貨”和場外期權等方式實現種植主體的穩收增收。
“從產業角度看,‘保險+期貨’模式有效解決了價格波動的難題,能夠強化種植大戶的帶動作用,助推規模化種植,提高花生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服務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花生產業結構升級。”滬上某期貨公司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從戰略角度看,“保險+期貨”模式能夠服務農村現代化建設,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向戰略的順利過渡。

“花生‘保險+期貨’,將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期貨市場、保險市場進行有機聯結,為農戶守住產業種植的風險底線,助力特色產業動能提升。”中原農險業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市花生期權正當時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花生生產、進口和消費國,花生現貨市場規模巨大。花生期貨上市以來,市場運行整體平穩,規模穩步擴大,期現價格相關性高,功能發揮較好。
專家和產業人士認為,當前上市菜油和花生期權必要且可行。
鄭商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積極研發上市菜油、花生期權品種,對豐富油脂油料品種風險管理工具箱,服務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有積極作用,是更好服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具體舉措。
近兩年,受全球通脹和疫情影響,境內外主要油脂市場波動加大,國內產業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更為突出,市場各方多次呼吁上市相關期權品種以滿足多樣化風險管理需求。
截至目前,鄭商所已上市油菜籽、花生期貨、菜粕期權等品種,市場運行整體平穩,功能發揮有效,初步形成了期貨、期權協同發展的油脂油料板塊,為開展期權交易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來源:東方財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