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期貨開戶 | 你的交易手續費貴了多少?

    90%交易者的手續費都被加收超1倍,一起看看最新的交易所手續費一覽表吧!

    搞不清借貸關系(如何分清借貸雙方)?

    推薦答案

    很多同學在后臺問小智“如何區分會計分錄中的借貸關系”。所以今天我來告訴你什么是借貸。

    借款到底是什么?

    會計是一門語言。公司的業務信息轉化為財務信息。否則,要完成一項業務,就得用一大段文字來描述。不累,也不容易數。

    就像文言文需要翻譯一樣,我們也需要理解會計語言,翻譯成具體業務,或者把具體業務變成會計語言。

    先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成立小啊智代會計有限公司.

    于是小智買了一臺辦公用的電腦,花了1000元,通過銀行賬戶花掉了,那么我們就做相應的分錄:

    借:固定資產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你為什么這么做?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些定義。通過這項業務,我們增加了1000的固定資產(電腦),減少了1000的銀行存款。此時,會計為了語言簡化,將資產增加定義為借入,資產減少定義為借出。所以我們借固定資產1000,借銀行存款1000。整理一下,是不是:

    借:固定資產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另外,資產中有哪些科目?這個后續會講講。目前只要知道固定資產和銀行存款都是資產就夠了。

    其實很好理解。你的電腦和錢一定是你自己的資產~

    反過來翻譯這個詞條,可以這樣理解。

    借:固定資產1000元

    即公司固定資產增加了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即公司減少銀行存款1000元。

    那么這個條目實際上引出了會計學的一條黃金法則,那就是:

    借必須借,借必須對等。

    也就是說,我們付了1000元的錢之后,一定是買了1000元的資產,所以資產必然有增有減,也就是有貸必有貸。我們買的資產不是1萬元的資產,也不是100元的資產。做好人就是1000元,所以貸款一定要相等。

    那么公司的成立資金從哪里來呢?我們用1000元購買資產,但這1000元沒有無緣無故出現在我的銀行賬戶上。肯定是股東投資的,或者別人借給我們的。這就引出了會計學中的黃金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公司成立了。股東A出資500元,朋友B向公司借了500元,這樣我們就有1000元買電腦了。我們的所有者權益和負債都增加了500元嗎?當然,具體包括哪個科目,我們后面會了解。

    然后我們將做這樣一個條目:

    借:銀行1000元。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元

    貸款:債務(朋友B)500

    這里大家會問,為什么所有者權益和負債的增加是貸款?

    因為有兩個標準:

    1.借貸必須對等。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我們先來看這個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如果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資產必然增加。當所有人都增加時,如果全部借記,就沒有借款的必要了。所以會計上定義了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會被記入貸方,這樣不僅會有貸款,而且貸款是相等的。這其實是會計的基本定義,但也可以推導出來,以便于大家理解和記憶。

    反過來翻譯這個詞條,可以這樣理解。

    借:銀行1000元。

    智代張曉公司收到銀行存款1000元。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元

    我們的股東向小公司投資500元。

    貸款:債務(朋友B)500

    小張在智代公司向朋友借了500元。

    總而言之:

    1.借貸必須對等。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3.資產的增加記入借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記入貸方。

    大家能理解好嗎?

    相關問答:

    相關問答:會計中的“借”和“貸”,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區分?

    大學時認識了一個女同學,她是學會計的。她剛開始接觸會計的時候,對會計中的借和貸一直區分不清楚。后來我去他們的班上蹭課,假裝是一個會計專業的學生,特地去請教了會計專業的老師怎么區分借和貸?

    大學老師告訴我:其實借和貸,只是一個符號,相當于加減。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的話,以后怎么出去幫公司做帳呢?怎么當一個合格的會計呢?聽到這句話后我當時臉就紅了。沒曾想原來會計專業的借跟貸是最基礎的。我去了圖書館,找了一本《會計學原理》鉆研了一下。我搞了幾天幾夜都想不清楚這個借跟貸的關系。這時我看到一句話:又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這句金句啟發了我,我又抱著《會計學原理》看了幾頁,終于摸到解釋借和貸概念的篇章。

    借字表示的是債權,應該收到的款項;貸字表示的是債務,應該付出的款項。在一個賬戶的左邊寫上“借方”,右邊則寫上“貸方”。如果規定借方是增加額,那么貸方一定是減少額。隨著會計幾百年來的發展,復式記賬法已經傳入了中國,被很多學子學習,卻沒有搞懂。其實,只要搞懂幾種負責的記賬模式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記賬是記在一個賬戶上,關于這個賬戶的性質又有幾個類別:

    資產類賬戶

    資產類賬戶指的是你的現金、辦公用品等,這些都是你的資產。這個賬戶的結果是:借方記錄資產的增加,貸方記錄資產的減少。比如說,你從銀行提出了500現金,借方就寫下500;然后用了300去買了一套桌椅,相當于支出了300,,在貸方寫下300。余額就剩下500-300=200。

    資產類賬戶很容易記,你的柜子里有多少現金,放進去了多少就記多少,消費了多少就記多少。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

    負債,就是一個負債者,欠了一大屁股債的那種。所有權益類賬戶,意思是這個賬戶是你自己的,像是你自己開公司當老板。關于這類賬戶的借和貸,跟資產類賬戶相反,在貸方寫負債或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在借方寫減少。

    如果還不了解,可以把他看成是個人賬戶,是一個欠錢的賬戶。你從銀行貸款了20000,那你手頭上的現金就多了20000,在貸方寫下。過了一段時間,你要償還這筆債務,則就在借方記下。這類賬戶的貸,就是有錢了;借,借出去了,錢沒了。

    損益類賬戶

    損,損失,產生費用,就是費用類賬戶;益,收益,有了收入,就是收入類賬戶。所以損益類賬戶一般分為這兩種。不過,收入類賬戶跟負債類賬戶的記賬方式差不多,每一個月、每一個季度的收入都是有變化的,如果比上個月多,那就在貸方寫增加的收入,相反在借方寫收入的減少,它沒有期末余額,就是不用結余。

    而費用類賬戶則跟資產類賬戶差不多,在借方登記費用的增加,在貸方登記費用的減少,與收入類賬戶相反。還有一種是成本類賬戶的記賬方式跟資產類賬戶一樣。

    記賬規則是什么?

    理論家們把賬戶分成了多種類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工作中上司領導要求你,用借貸記賬法去記賬,那就要嚴格按照以下三種步驟來執行:

    ①先分析這些賬單、數據是屬于哪個賬戶的,同時要區分好這些賬戶的性質,不要記錯,一旦記錯復查起來可能要花費你幾天幾夜的時間。

    ②接下來確定這些賬戶的變化,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一成不變那你就省了功夫,有時間去喝茶了。

    ③最后,根據增加額和減少額確定借貸,一定要記住上面四種類型賬戶的記賬方式,千萬不要記錯!

    這就是復式記賬法的規則,一定要區分好記賬的類型,再下筆去寫,這就像上學考試時先寫上自己的姓名學號一樣,如果不按照步驟去執行,沒準會丟分,還會丟工作哦。

    下面用《會計學原理》中的題目來操作一番

    ①從銀行提取現金600元,補充庫存;

    ②用銀行存款20000元購買材料,驗收入庫;

    ③受到外商投入不需安裝的生產機器設備一臺,價值10000;

    ④用銀行存款1000元支付廣告費;

    收到了這些賬單后,就開始依據步驟來執行:

    ①借:庫存現金 600

    貸:銀行存款 600

    ②借:原材料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③借:固定資產 10000

    貸:實收資本 10000

    ④借:銷售費用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用這樣的方式分類后,逐一確定這些賬單的性質,①要記在資產類賬戶;②是夠買原材料,從銀行拿錢出來,記賬方式資產類賬戶;③是收入了固定資產,相當于有了收入,記賬方式跟資產類賬戶相似;④是銷售費用,記賬方式是費用類賬戶。

    確定好了之后,就可以在每一個賬戶寫下。最后再做一個表格匯總給上司看就行了。

    學會會計有什么用?用會計學思維看事物會更透徹

    自從我研究透了借貸記賬法后,我對會計就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且漸漸學會用會計學思維去分析一件事情的背后矛盾。

    其中運用除法運算是最關鍵的,比如你開了一家奶茶店,從規模和營業額來看,你都比不上那些連鎖店。這時你去了解另外一家公司的實力,可以從會計思維入手,假設這家公司的營業額每一年都在呈指數式增加,第一年是1億元,第二年是5億元,第三年是10億;而他們同年的凈利潤則是1000萬,1500萬,2000萬。

    這樣看好像看不出門道,這時你用除法去計算,會發現第一年的營業凈利率是10%;第二年則是3%;第三年更低了,是2%。

    這樣一計算,是不是發現所謂的龍頭老大也不過如此?接下來就可以用自己的優勢去找到自家公司的發展方向。

    另外一個更關鍵的會計學思維是看中大數字。這點可以從各位的消費習慣來解釋,比如說你在網上買了一件衣服,有優惠,但是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這時你為了省下這幾塊錢,發動了親朋好友的力量。但是你用30萬去買一輛車,這時加上各種保險、各種套餐等,需要花費33萬,你還會不會想辦法去降價?你可能會想,30萬跟33萬也沒有什么區別吧,當機立斷就付款了。可是,如果你是一個看中大數字的人,那么30萬和33萬之間就差了3萬,3萬塊要買多少件衣服才可以節省下來?

    按理說,越大的金額越能達到節省的效果,但是很多人對于省大錢卻掉以輕心了。關于會計學思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先進錢后花錢,絕不超前消費,也不要忽視現金流的潛在危險等等。

    很多同學在后臺問小智“如何區分會計分錄中的借貸關系”。所以今天我來告訴你什么是借貸。

    借款到底是什么?

    會計是一門語言。公司的業務信息轉化為財務信息。否則,要完成一項業務,就得用一大段文字來描述。不累,也不容易數。

    就像文言文需要翻譯一樣,我們也需要理解會計語言,翻譯成具體業務,或者把具體業務變成會計語言。

    先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成立小啊智代會計有限公司.

    于是小智買了一臺辦公用的電腦,花了1000元,通過銀行賬戶花掉了,那么我們就做相應的分錄:

    借:固定資產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你為什么這么做?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些定義。通過這項業務,我們增加了1000的固定資產(電腦),減少了1000的銀行存款。此時,會計為了語言簡化,將資產增加定義為借入,資產減少定義為借出。所以我們借固定資產1000,借銀行存款1000。整理一下,是不是:

    借:固定資產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另外,資產中有哪些科目?這個后續會講講。目前只要知道固定資產和銀行存款都是資產就夠了。

    其實很好理解。你的電腦和錢一定是你自己的資產~

    反過來翻譯這個詞條,可以這樣理解。

    借:固定資產1000元

    即公司固定資產增加了1000元。

    信用:銀行1000元。

    即公司減少銀行存款1000元。

    那么這個條目實際上引出了會計學的一條黃金法則,那就是:

    借必須借,借必須對等。

    也就是說,我們付了1000元的錢之后,一定是買了1000元的資產,所以資產必然有增有減,也就是有貸必有貸。我們買的資產不是1萬元的資產,也不是100元的資產。做好人就是1000元,所以貸款一定要相等。

    那么公司的成立資金從哪里來呢?我們用1000元購買資產,但這1000元沒有無緣無故出現在我的銀行賬戶上。肯定是股東投資的,或者別人借給我們的。這就引出了會計學中的黃金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公司成立了。股東A出資500元,朋友B向公司借了500元,這樣我們就有1000元買電腦了。我們的所有者權益和負債都增加了500元嗎?當然,具體包括哪個科目,我們后面會了解。

    然后我們將做這樣一個條目:

    借:銀行1000元。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元

    貸款:債務(朋友B)500

    這里大家會問,為什么所有者權益和負債的增加是貸款?

    因為有兩個標準:

    1.借貸必須對等。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我們先來看這個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如果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資產必然增加。當所有人都增加時,如果全部借記,就沒有借款的必要了。所以會計上定義了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會被記入貸方,這樣不僅會有貸款,而且貸款是相等的。這其實是會計的基本定義,但也可以推導出來,以便于大家理解和記憶。

    反過來翻譯這個詞條,可以這樣理解。

    借:銀行1000元。

    智代張曉公司收到銀行存款1000元。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元

    我們的股東向小公司投資500元。

    貸款:債務(朋友B)500

    小張在智代公司向朋友借了500元。

    總而言之:

    1.借貸必須對等。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3.資產的增加記入借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記入貸方。

    大家能理解好嗎?

    相關問答:

    相關問答:會計中的“借”和“貸”,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區分?

    大學時認識了一個女同學,她是學會計的。她剛開始接觸會計的時候,對會計中的借和貸一直區分不清楚。后來我去他們的班上蹭課,假裝是一個會計專業的學生,特地去請教了會計專業的老師怎么區分借和貸?

    大學老師告訴我:其實借和貸,只是一個符號,相當于加減。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的話,以后怎么出去幫公司做帳呢?怎么當一個合格的會計呢?聽到這句話后我當時臉就紅了。沒曾想原來會計專業的借跟貸是最基礎的。我去了圖書館,找了一本《會計學原理》鉆研了一下。我搞了幾天幾夜都想不清楚這個借跟貸的關系。這時我看到一句話:又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這句金句啟發了我,我又抱著《會計學原理》看了幾頁,終于摸到解釋借和貸概念的篇章。

    借字表示的是債權,應該收到的款項;貸字表示的是債務,應該付出的款項。在一個賬戶的左邊寫上“借方”,右邊則寫上“貸方”。如果規定借方是增加額,那么貸方一定是減少額。隨著會計幾百年來的發展,復式記賬法已經傳入了中國,被很多學子學習,卻沒有搞懂。其實,只要搞懂幾種負責的記賬模式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記賬是記在一個賬戶上,關于這個賬戶的性質又有幾個類別:

    資產類賬戶

    資產類賬戶指的是你的現金、辦公用品等,這些都是你的資產。這個賬戶的結果是:借方記錄資產的增加,貸方記錄資產的減少。比如說,你從銀行提出了500現金,借方就寫下500;然后用了300去買了一套桌椅,相當于支出了300,,在貸方寫下300。余額就剩下500-300=200。

    資產類賬戶很容易記,你的柜子里有多少現金,放進去了多少就記多少,消費了多少就記多少。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

    負債,就是一個負債者,欠了一大屁股債的那種。所有權益類賬戶,意思是這個賬戶是你自己的,像是你自己開公司當老板。關于這類賬戶的借和貸,跟資產類賬戶相反,在貸方寫負債或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在借方寫減少。

    如果還不了解,可以把他看成是個人賬戶,是一個欠錢的賬戶。你從銀行貸款了20000,那你手頭上的現金就多了20000,在貸方寫下。過了一段時間,你要償還這筆債務,則就在借方記下。這類賬戶的貸,就是有錢了;借,借出去了,錢沒了。

    損益類賬戶

    損,損失,產生費用,就是費用類賬戶;益,收益,有了收入,就是收入類賬戶。所以損益類賬戶一般分為這兩種。不過,收入類賬戶跟負債類賬戶的記賬方式差不多,每一個月、每一個季度的收入都是有變化的,如果比上個月多,那就在貸方寫增加的收入,相反在借方寫收入的減少,它沒有期末余額,就是不用結余。

    而費用類賬戶則跟資產類賬戶差不多,在借方登記費用的增加,在貸方登記費用的減少,與收入類賬戶相反。還有一種是成本類賬戶的記賬方式跟資產類賬戶一樣。

    記賬規則是什么?

    理論家們把賬戶分成了多種類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工作中上司領導要求你,用借貸記賬法去記賬,那就要嚴格按照以下三種步驟來執行:

    ①先分析這些賬單、數據是屬于哪個賬戶的,同時要區分好這些賬戶的性質,不要記錯,一旦記錯復查起來可能要花費你幾天幾夜的時間。

    ②接下來確定這些賬戶的變化,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一成不變那你就省了功夫,有時間去喝茶了。

    ③最后,根據增加額和減少額確定借貸,一定要記住上面四種類型賬戶的記賬方式,千萬不要記錯!

    這就是復式記賬法的規則,一定要區分好記賬的類型,再下筆去寫,這就像上學考試時先寫上自己的姓名學號一樣,如果不按照步驟去執行,沒準會丟分,還會丟工作哦。

    下面用《會計學原理》中的題目來操作一番

    ①從銀行提取現金600元,補充庫存;

    ②用銀行存款20000元購買材料,驗收入庫;

    ③受到外商投入不需安裝的生產機器設備一臺,價值10000;

    ④用銀行存款1000元支付廣告費;

    收到了這些賬單后,就開始依據步驟來執行:

    ①借:庫存現金 600

    貸:銀行存款 600

    ②借:原材料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③借:固定資產 10000

    貸:實收資本 10000

    ④借:銷售費用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用這樣的方式分類后,逐一確定這些賬單的性質,①要記在資產類賬戶;②是夠買原材料,從銀行拿錢出來,記賬方式資產類賬戶;③是收入了固定資產,相當于有了收入,記賬方式跟資產類賬戶相似;④是銷售費用,記賬方式是費用類賬戶。

    確定好了之后,就可以在每一個賬戶寫下。最后再做一個表格匯總給上司看就行了。

    學會會計有什么用?用會計學思維看事物會更透徹

    自從我研究透了借貸記賬法后,我對會計就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且漸漸學會用會計學思維去分析一件事情的背后矛盾。

    其中運用除法運算是最關鍵的,比如你開了一家奶茶店,從規模和營業額來看,你都比不上那些連鎖店。這時你去了解另外一家公司的實力,可以從會計思維入手,假設這家公司的營業額每一年都在呈指數式增加,第一年是1億元,第二年是5億元,第三年是10億;而他們同年的凈利潤則是1000萬,1500萬,2000萬。

    這樣看好像看不出門道,這時你用除法去計算,會發現第一年的營業凈利率是10%;第二年則是3%;第三年更低了,是2%。

    這樣一計算,是不是發現所謂的龍頭老大也不過如此?接下來就可以用自己的優勢去找到自家公司的發展方向。

    另外一個更關鍵的會計學思維是看中大數字。這點可以從各位的消費習慣來解釋,比如說你在網上買了一件衣服,有優惠,但是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這時你為了省下這幾塊錢,發動了親朋好友的力量。但是你用30萬去買一輛車,這時加上各種保險、各種套餐等,需要花費33萬,你還會不會想辦法去降價?你可能會想,30萬跟33萬也沒有什么區別吧,當機立斷就付款了。可是,如果你是一個看中大數字的人,那么30萬和33萬之間就差了3萬,3萬塊要買多少件衣服才可以節省下來?

    按理說,越大的金額越能達到節省的效果,但是很多人對于省大錢卻掉以輕心了。關于會計學思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先進錢后花錢,絕不超前消費,也不要忽視現金流的潛在危險等等。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 依依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