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期貨開戶 | 你的交易手續費貴了多少?

    90%交易者的手續費都被加收超1倍,一起看看最新的交易所手續費一覽表吧!

    第三產業包括什么(西方為何鼓勵我國發展第三產業)

    產業分工,是社會經濟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早在文明發展的早期,人類的先民們就進行過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分離。
    合理有效的社會分工,可以極大縮短勞動時間,節約勞動力,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度復雜化、精密化的現代產業體系,也可以大致區分為三大產業。所謂“無農不穩,無商不富”,三大產業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彼此之間的合理分工調配,是經濟體系穩定的基石。

    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尤其美國的經濟,逐漸“脫實向虛”,第三產業占據了主要位置。他們依靠著金融霸權,從全世界掠奪資源。
    不僅如此,在中西經濟交往中,西方人還不遺余力地向中國“推銷經驗”,積極鼓吹中國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財經產業
    然而,西方如此“慷慨大度”的原因,絕不是想要和中國“共同富裕”,而是要給中國“挖坑”——一個高度虛擬化,便于收割的中國經濟,才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

    一、“用心險惡”——西方人積極鼓勵我國發展第三產業

    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中,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基礎指標,就是GDP,而GDP主要由三大產業構成。第一產業是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是工業,包括生產制造業、采礦加工業、能源產業、建筑產業、醫療衛生產業等。
    第三產業是服務業,包括除了前兩個產業之外的所有產業,如餐飲旅游、倉儲物流、教育、文娛、金融等,尤其以來錢最快的金融產業為核心。按照西方國家的劃分標準,第三產業無疑是覆蓋范圍最廣,吸金能力最強、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類型。

    所以說,在全球經濟能夠順暢流轉的正常情況下,西方國家的經濟的確可以蓬勃發展。源源不斷的資本和人才,從全世界流向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具體來講,西方發達國家牢牢把控著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頂端
    他們在國內經濟體系中,基本剔除了需要耗費大量人工,且利潤率低的電子、服裝、甚至醫藥衛生等產業,轉而依靠服務業提供就業。高資本運營的第三產業,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他們從世界市場上購買各種工農業產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當然還是美國。在美國龐大規模的GDP總量中,第一產業只占1.2%左右,第二產業占比也不足20%。其余接近80%的GDP產值,都是由第三產業創造的,這個比例著實驚人。

    而且,美國科技高度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極高,農業從業人數極少。第二產業規模數量有限,占有的資本也有限。因此,美國幾乎所有資金和從業者,都集中在第三產業
    所以,西方主流經濟學也是不遺余力地鼓吹“第三產業至上論”——“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第三產業繁榮即意味著國家發展活躍,經濟健康度更好”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西方學者和政客,不斷忽悠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而且是“比例越高越高”,向西方國家看齊。也的確有不少發展中國家被其迷惑,采納了這種模式,促成了表面上的經濟繁榮和活躍。

    比如基本國情與中國最相似的另一個“巨型發展中國家”印度,其第一產業占比約在17%,第二產業約18%,其余的65%左右都是服務業。
    在平時,這些國家的資本家們大把賺著鈔票,老百姓也可以有工作勉強謀生。但一旦危機來臨,這種經濟模式的弱點弊病立刻暴露無遺。一場新冠疫情突襲而來。
    自詡為科技發達、人民富裕的歐美國家竟然連最基本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基礎藥品都無法滿足國內供應。以至于出現了各國相互截胡,甚至掠奪抗疫物資的滑稽場面。而“東施效顰”的印度,情況則更為糟糕

    印度第三產業占比雖高,但絕大多數利潤被資本家攫取。其第二產業極其薄弱,農業人口雖多,但廣大農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疫情中,數以億計的人失業,大批感染者因無人救治而死亡,被當街焚燒,堪稱“人間地獄”。
    因此,印度在疫情中面臨著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二、“陰謀陷阱”——第三產業過度膨脹將蛀空實體經濟的根基

    時至今日,西方自身已經品嘗到了經濟過度“虛擬化、泡沫化”的“惡果”——全球國際格局,尤其是經濟板塊格局,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東升西降”趨勢。這一點,通過亞洲和歐美20年GDP的增速對比,可以很明顯看出
    2001年,亞洲的GDP總額不足9萬億美元,遠低于歐美。但到了2020年,亞洲的GDP共增長了2.72倍,遠高于歐洲的1.19倍和美洲的1.11倍。尤其是中美之間,近二十年中美經濟實力差距縮小的速度明顯加快。

    2001年之前的近20年間,中美經濟總量的年均增速大致相近,中國GDP占美國GDP的比例,也穩定維持在6%—12%之間。2002年至2020年20年間,中國的GDP增速則遠遠高于美國,中國GDP占美國GDP的比例,也從2002年的13.46%,狂飆猛升至2020年的70.46%。
    不僅如此,作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最核心要素之一,中美科技實力雖然還存在差距,但中國的追趕勢頭亦十分猛烈。2001年至2018,美國的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增速微乎其微,大致維持在2.70%左右。

    但同時期中國的科研支出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從2001年的0.90%增長至2018年的2.19%,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
    之所以出現如此場景,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西方經濟過度“第三產業化”——看似“財源滾滾”,股票金融市場的“市值”高到了天上,但脫離了實體產業的經濟體其實就是“空中閣樓”
    進入21世紀以來,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有一定程度的金融化和虛擬化。但西方國家經濟虛擬化尤其泛濫成災。具體來說,2020年英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1年增長了26%,而美國2020年則比2008年大幅增長39%。
    經濟的過度虛擬化,導致大量的資金和社會資源被套牢在金融證券市場。不僅如此,美國經濟高度依賴第三產業,還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政府債務居高不下

    美國政府甚至多次因為缺錢而“停擺”。2001年,美國聯邦制政府層面的債務規模還不足7萬億美元。到到了2021年6月底,美國政府的債務總和已經突破了破28萬億美元。其負債率在2020年突破110%,2021年一季度更是提高到133%。
    在債臺高筑的危機下,美國政府寄希望于超發貨幣為自己“續命”。2001年到2020年20年間,美國向全球灑播的美元數量(M2)翻了3倍多。
    甚至于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美國經濟下滑3.5%的背景下,其全年貨幣供應量卻依然大幅飆升,從15.3萬億增至20多萬億,幾乎完全脫離了GDP發展水平。

    盡管美國可以憑借“美元霸權地位”,利用全球“美元回流機制”,將過剩的美元輸送出去,轉嫁危機。但這種模式顯然不可能持久,瘋狂無度的經濟泡沫終究會有破滅之日。
    換言之,一旦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壓縮經濟泡沫,重回實體經濟的正確軌道,美國的這套罪惡把戲,就會反噬自身
    一言蔽之,冷戰結束后,尤其21世紀以來,經濟加速“脫實向虛”的美國,逐漸蛻變為一個“金融霸權主義帝國”。

    換言之,美國的霸權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經濟霸權和金融霸權來維持的,具體做法就是狂印美金,不斷沖擊其他國家已經“泡沫化”了的金融市場,掠奪財富,轉嫁危機
    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美國先后采取了三輪量化寬松政策,超發了大量美元在國內進行“救市”,然后再利用剩余的資本,購買新興國家的核心資產。
    而后等到全球經濟形勢好轉時,立刻收緊銀根,刺激美元升值,吸引全球資金回流美國,進而推高美元匯率,從而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

    可見,美國維持本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本質,是通過霸權將危機及成本,通通轉嫁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只有這些國家實體經濟不穩,經濟高度虛擬化時,美國的罪惡企圖才更容易實現
    質言之,資本有人格,他的人格化身就是極力追逐剩余價值最大化的資本家。但資本無國籍,資本運動的唯一目標和動機就是不斷增殖,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哪里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多收益,哪里就是資本的“祖國”。
    一個國家第三產業比例越高,金融、投資等高杠桿產業發展越活躍,資本的活動空間也就越大,獲利就越多。所以,作為跨國大資本的最大“集散地”和“策源國”,美國當然希望中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虛擬經濟,以便于美國“資本鐮刀”的收割

    三、“強基固本”——堅守實業超越“第三產業陷阱”

    事實證明,西方所謂的“第三產業至上”,是一個陷阱,其發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為了走出西方陷阱,我們在國內和國際層面,都進行了實踐探索。
    在國內層面,我國根據實際情況,對產業結構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革故鼎新,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的新路徑。
    首先,我們重現劃定了三大產業。第一產業依然是最基礎性的農業。

    第二產業除了原有的生產制造業之外,還包含了對勞動力質量(智力和體力)要求較高的工業服務業,以及警務、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文旅、房地產、金融保險、社會福利、通訊、IT業甚至軍事服務等,維系社會運轉必須的公共行業。其余的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
    總而言之,這種劃分模式顛覆了西方原有理論,把那些與人民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產業部門都劃到了第一、第二產業。
    剩余的第三產業,則更像是一些為人們的生活錦上添花的“附加產業”這些產業繁華、美麗、賞心悅目,有利于豐富人民生活,但極為脆弱,沒有一二產業的支撐,再美麗的花也都是曇花一現

    因此,在此標準下,我們國家三大產業的比例,始終維持在9.3%,43.3%,47.4%左右。這樣的產業結構,穩固、多元、合理、有發展韌性、能抵抗風險
    一旦發生危機,穩固的一二產業可以為我們提供充裕的生活和實體物質,而一二產業從業者的可觀收入,又足以供養第三產業。
    在國際層面中國站在歷史和時代的潮頭,提出中外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通過發展實體經濟,為新一輪的全球化強基固本。此番全球化的進程中,西方政府顯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管作用,缺乏有規劃的投資與開發,缺少對資本擴張的監控。

    其結果就是在全球化進程中被創造出來的資本,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動能,更沒有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物質生產資料。如此一來,資本逐漸與實體經濟相互分離,甚至從“服務實體經濟”仆從角色,轉換為了“主導實體經濟”的喧賓奪主。
    資本如脫韁的野馬迅速狂奔,第三產業的“經濟數字”也狂飆增殖,但其最終歸宿一定是肆虐的金融危機——中產階級受到嚴重打擊,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現象進一步加劇。歷史反復證明,健康的全球化絕不能建立在第三產業尤其金融業,無限擴張的虛擬泡沫基礎上

    要解決當前全球化的諸多危機,在經濟領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讓全球經濟戒掉對虛擬金融產品的“依賴癥”,重回實體經濟的正確軌道。而發展實體經濟,基礎和重點就是制造業,前提是基礎設施的完善。沒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條件,實體經濟的發展將無從談起。
    “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共建,就是致力于實現亞、歐、非大陸及其海域的相互聯通,建立和強化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筑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互聯互通網絡,促進各個國家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具體而言,“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通過實體經濟合作,對各國已經開始虛擬化,甚至泡沫化的經濟,進行校航糾偏,使之實現可持續發展。

    具體做法就是以互聯互通為突破口,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骨架,將資本從虛擬的第三產業市場,吸引至道路、橋梁、水利、 電力、衛生、學校、醫療保健等系統,在惠及沿線民生的同時,促進制造業繁榮
    這種投資和支出產生的倍增效應,在短期看雖比不上第三產業,但將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這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過程中,世界經濟也將脫胎換骨,重回實業正軌
    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的創新之處,以及對泡沫經濟的矯正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一帶一路”是迄今為之人類發起的規模最大的國家間經濟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沿線覆蓋上百個國家,近50億人口,溝通東亞、中亞、中東、非洲和歐洲,地域跨度極大,人口覆蓋極廣。
    中國將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制造業實力和充裕的資金,讓沿線國家與中國一起,分享繁榮,合作共贏
    為了支持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制造業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先后牽頭創立了“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等機制。將資金從第三產業轉移至基礎設施領域,激發沿線國家強大的生產潛力。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要在全球經濟領域做大“蛋糕”,而且致力于分好“蛋糕”。“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所有國家不分貧富大小,平等相待,共同參與。
    這就有利于矯正第三產業過度膨脹,資本在全球的過度擴張導致的全球南北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問題,有利于世界經濟再平衡、全球財富再分配
    概而論之,“一帶一路”就是中國與世界深入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也是日益強大的中國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

    它以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起點和重點,以實體產業為主要發展對象,以鞏固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為主要發展目標,以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普遍安全,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為愿景導向。
    在這一合作倡議中,金融財經等第三產業,重回其實質——融通資金,盤活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創造物質財富。因此,大力加強“一帶一路”建設,順勢而為,趁勢而上,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世界經濟終將擺脫“過度第三產業化”的陷阱。

    四、結束語

    多災多難而又堅韌頑強的中華民族,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中華文明圣火之所以綿延至今而生生不息,與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凝聚力密不可分。一代代中國人秉承的,是腳踏實地,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我們鄙視一切投機取巧,損人自肥。
    我們勤勤懇懇奮斗的最終目標,是要為蒼生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讓14億人民共同興旺富裕,我們打擊一切資本家的貪婪嗜血。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是現代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和加油站。
    我們國家將會繼續鼓勵、支持、引導、規范其發展,不斷增強第三產業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能力。

    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堅決拒絕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空心化,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金融化,金融產業泡沫化”的“第三產業陷阱”
    對內,我們努力遏制各類資本的無序擴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色江山上,決不允許出現任何形式的“寡頭經濟”。對外,我們不斷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筑牢合作共贏全球化的穩固根基。
    與志同道合者一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不斷前進——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僅是一種應然,也終將成為一種實然和必然。

    來源:理財筆記



    本文名稱:《第三產業包括什么(西方為何鼓勵我國發展第三產業)》
    本文鏈接:http://www.szyhbw.com/tuijian/41811.html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站內容均由用戶自發貢獻,或整編自互聯網,或AI編輯完成,因此對于內容真實性不能作任何類型的保證!請自行判斷內容真假!但是如您發現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疑似詐騙、虛假不良等內容,請通過底部“聯系&建議”通道,及時與本站聯系,本站始終秉持積極配合態度處理各類問題,因此在收到郵件后,必會刪除相應內容!另外,如需做其他配合工作,如:設置相關詞匯屏蔽等,均可配合完成,以防止后續出現此類內容。生活不易,還請手下留情!由衷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在此先謝過大家了~

    我要說說 搶沙發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 依依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