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強調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時,將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放在首位,提出了多項促消費措施,為今年提振消費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受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去年四季度消費數據創下新低,在這種情況下,受訪專家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宏觀政策,多措并舉的促消費政策,將共同作用提高消費者的收入預期,重塑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從而帶動今年消費形勢的逐漸好轉。
樂觀的增長預期將提升消費意愿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日前表示,消費去年又重新回到了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3個百分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但是從2021年下半年,我國多地出現疫情散發,對我國居民消費市場產生一定沖擊,特別是對餐飲等聚集性消費沖擊較大,拖累了2021年消費的恢復速度。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去年四季度消費數據創下新低,表明消費疲軟現象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復蘇所面臨的一個較大問題。
從數據上來看,1月份和2月份CPI、PPI同比漲幅只達到0.9%,與2021年12月份相比明顯回落,且弱于市場預期,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需求不足。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閆敏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當前經濟整體承壓較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隨之變得較為謹慎。從去年年底開始至今,疫情點多面廣出現的情況,削弱了消費復蘇的勢頭,今年要提振可能會需要一段時間。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消費是經濟的“壓艙石”,不僅與國民經濟眾多領域緊密相連,而且消費的轉型和升級有助于引導企業優化生產結構,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然而,在局部地區疫情反彈影響下,當前國內消費仍然偏弱。
消費不上去,生產就上不去。在此情況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并部署了具體措施。
要從源頭上提振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關鍵。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費能力。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28元,比2020年實際增長8.1%。
“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居民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相當,持續支撐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念對本報記者表示,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仍將保持穩健增長,經濟循環更加通暢,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能力不斷增強,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穩企業、穩就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較樂觀的增長預期將支撐消費持續擴容提質。
加大財政補貼重塑消費信心
在推動消費持續恢復的具體措施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主要提出三方面,一是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如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等;二是穩定增加大宗消費,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三是發展社區消費和縣鄉消費,包括加大城市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電商和物流快遞配送等。
這些具體措施支持的領域不僅是近年來發展較好的領域,也是消費者較為青睞的領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消費方面。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高于上年8個百分點。
劉元春認為,新能源汽車是重點行業消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體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對于國內車市恢復增長、拉動我國GDP增長的重要意義。
此外,重塑消費信心也是提振消費的重要環節。王念認為,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我國市場預期有所轉弱,包括企業經營困難導致社會集團消費有所下降,服務消費未全面納入統計導致對總消費增長預期低估,外來消費持續中斷無法回補等。因此,下一階段一定要穩定居民消費信心和預期。
受訪者認為,重塑消費信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重視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與支持。目前,我國對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費群體采取了一定的支持舉措,也在多方面征集消費刺激措施,包括對低收入群體進行消費補貼,對與疫情相關行業進行重點扶持等。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建議,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比較大的一些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需要財政給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現金支持,比如發放消費券、各種補貼等。今年財政需要在這些方面發力,而且特別需要中央財政集中發力。“只有通過中央財政給居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才能有效改善需求消費乏力的局面。”他說。
來源:理財筆記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