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由于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近些年來逐漸成為排在世界前列的消費大國。但奇怪的是,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高,民眾的消費習慣卻變得保守了。

拿最有消費潛力的年輕群體來說,以往每到618或者雙11年輕人們就會瘋狂剁手,但最近這些年輕人卻漸漸地不怎么敢買東西了,甚至買零食都會好在網上購買即將過期的便宜特價產品,也就是所謂的臨期食品。
同樣,有相關數據顯示,從19年到20年,有55.8%的青年人在日常購物中不會隨便買買買,他們不會憑借著第一印象或者隨大流進行消費,只會選擇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生活必需品。

此外,有40.2%的青年人認為消費應該是有選擇性的,為了追求性價比應該購買價格相對貴一點,使用壽命長一點的物品。
其次,也有39.6%的青年覺得自己的消費心理近些年發生了轉變,他們在之前的購物時不會考慮太多,而如今購物會更加謹慎,會多方位的考慮綜合性價比。如果一項物品不是特別令他們滿意,那他們寧可不買也不會花這筆錢。
這些數據都表明當今居民的消費減少了,而我國的零售品消費總額也隨之下降。在19年,我國的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有40.8萬億,而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國的零售總額就下降到了39.2萬億,整整少了近1.6萬億。
那么為什么近些年來我國居民的消費變少了,老百姓不敢消費了呢?其實不外乎以下4點原因。

首先就是我國居民的總體工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隨便買買買的前提是腰包里有錢,而我國的絕大多數居民每個月的工資不會超過4000塊。像那種一個月8千塊,1萬塊往上的人終究是少數。
一組數據也能說明這個現狀,今年我國公布了15個新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是具有良好發展就業前景的城市,可以說這些城市里的平均工資是要高出其他二線三線城市的。
但是據數據統計,15個新一線城市沒有一個城市的中位數工資能夠超過6千元,拿經濟發展最好的深圳來說中位數工資僅有5199元,更別說其他發展較為落后的城市。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今欠款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這些欠款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輕群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約1.75億的90后,有1.51億90后都曾經欠過款或者是還有貸款沒還完,占比高達86.6%。
對于這些90后來說,他們一般接觸到的信貸產品都是花唄、借唄等支付寶里自帶的借款軟件,甚至有一部分90后會選擇刷信用卡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
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在某個理財產品中借的錢還不起時,大部分90后就會使用另外一個信貸APP借錢還錢,也就是所謂的拆東墻補西墻。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很多人的工資都拿來填補欠款的黑洞了,何來消費一說呢?

第三個原因便是現在的房價漲得太離譜了。很多人奮斗一生就是為了買得起房子,不少年輕人剛出社會,根本不可能承擔房子的巨額費用,只能用自己打拼幾年的積蓄再向老一輩求助,爭取湊個十幾二十萬湊出一套房子的首付。
而在得到了房子之后,很多年輕人就會進入長達幾十年的還房貸之路。每個月工資的一半多都要拿去還房貸,剩下的錢除了補貼家用也所剩無幾了。
最后一個原因便是必要花費太貴了。而這里的必要花費是什么呢?一是醫療,二就是教育。雖然現在我國的很多居民都買了醫保,但醫保報銷的額度畢竟是有限的,從去年一整年的數據來看,有一半的病人在醫院的花費都超過3000元,更別說有些病是沒辦法使用醫保的,有些藥也不在醫保報銷范圍里。

除了醫保,教育也是當代居民花費的大頭。雖然我國實行了九年義務制教育,但為了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多數家長都會選擇給自己的孩子報校外輔導班,或是上網課等。
而校外輔導班的費用一般都是1萬塊起步,名師的課程則更貴,一學期甚至要花費幾萬塊甚至十幾萬元。因此現在很多人在消費上都是能省則省,否則孩子讀書的錢從哪里來?
除了以上四點原因,現在的物價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了,但人們的工資水平卻沒有得到多大提升,這么一來我國老百姓不敢消費也在情理之中。
鄭重聲明:此信息由網站程序爬蟲抓取或網友投稿而來,不保證信息的時間準確性和內容正確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為準,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我們會在48小時內進行人工處理。
熱門閱讀
來源:萬洲財經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