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著眼于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諸多新提法新表述,并作出相應工作部署,為2021年以及更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定向導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經濟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了2021年經濟工作。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的日子,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議根據國內外發展大勢,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其中,一些新提法、新表述及其工作部署,傳遞出明確的政策信號,指引中國經濟邁向新征程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經過艱苦努力,我們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成績面前,也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特別是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各種風險挑戰疊加。因此,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采取富有針對性的舉措。
凸顯國家重大戰略布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強化了經濟全球化的逆流,加劇了各國間的戰略博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深度重構,科技競爭成為發展的關鍵變量。科技發展中的某些“卡脖子”問題,對我國發展、國家安全等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時,首先部署的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這是以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不常見的,凸顯了這兩項重點任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始終依靠我國制度的顯著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會議要求,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經濟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針對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發生的變局,會議從戰略高度,強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要求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這種部署,核心在于盡快扭轉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為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020年受疫情的巨大沖擊,全球經濟嚴重衰退;2021年疫情變化仍具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依然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下。盡管202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但2021年依然面臨各種風險挑戰,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因此,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重點是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在宏觀政策作用方向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擴大內需,充當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重要抓手。
擴大內需,要把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擺在突出位置,將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積極發展網絡消費、無接觸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服務消費等消費新熱點,引導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有序發展,大力培育新型消費,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并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投資是內需的重要構成,所以擴大內需,也必須重視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發揮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等。通過注重需求側管理來擴大內需,除向消費與投資直接發力,也應為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所以,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都是擴大內需的必然之舉。
需要指出的是,注重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必須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供給與需求,是經濟運行的一體兩面,誰也離不開誰而單獨存在。所以,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既做好“減法”,也做好“加法”,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如此,創新供給模式、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既適應需求變化,更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解決當前社會焦點問題
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在交出一份火紅的成績單的同時,也面臨某些新的問題,對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產生一定影響。針對這些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時提出舉措,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市場資源過度向某些大型平臺企業集中的傾向,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這種壟斷,無論從科技創新,還是從市場公平競爭以及消費者權益等方面來說,都暴露出不少風險隱患。因此,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出發,會議提出了具體措施,既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也針對平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加強政策引導與監管,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鼓勵平臺企業發展出硬核科技,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另外,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與我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都有密切關聯。強調種子問題,為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少見。無糧不穩,種子和耕地,事關我國糧食安全,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因此,會議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保障糧食安全,穩定民心、穩定社會。同樣,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內容。會議在繼續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同時,突出了在租房方面的新舉措,比如,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等。這都是很切中現實的及時必要之舉,有利于提高民生福祉,有利于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21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著眼于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諸多新提法新表述,并作出相應工作部署,為2021年以及更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定向導航。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經濟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2021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邁入“十四五”,作為過去一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2021年將如何前行?
各界認為,強勁復蘇、綠色轉型、創新引領、提質升級、擴大開放,將成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復蘇勢頭強勁
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國內市場、不斷提高的城市化率、民生改善激發消費新動能……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向好的有利因素十分明顯。
2020年,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汪紅駒認為,2025年中國城市化率預計將達到65%左右,只要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到“十四五”末達到甚至超過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調控政策已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恢復,工業生產增長加快,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逐漸提高,產品和行業增長面繼續擴大。
國家智庫和分析機構普遍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回到正常運行軌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合組織對2021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分別為8.2%、6.9%和6.8%,顯示出全球對中國經濟復蘇的信心。
綠色轉型加速
中國紡織重鎮江蘇盛澤,隨處可見各種可再生纖維產品的廣告牌,扎根于此的企業集群不斷攻克再生纖維、無銻纖維等綠色產品技術壁壘,推進綠色發展。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互聯網經濟等新興產業逆勢成長,“綠色引擎”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推力。

從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同年12月的氣候雄心峰會,中國領導人倡議“綠色復蘇”,并主動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部署,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
根據“十四五”規劃建議,未來五年,中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持續減少;到2035年,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后將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暉認為,綠色、生態、環保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綠色產業即將成為新的增長點。“新的環保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僅會倒逼傳統產業綠色轉型,而且更多綠色新興產業會加速涌現,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創新動力澎湃
為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充能”,中國選擇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19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中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保持上升勢頭。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高于同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7個百分點;1-8月,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也快速增長,以新技術為引領的新企業正為經濟帶來越來越強的動力。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沖擊,但是依賴創新,中國線上經濟、健康產業等發展亮眼,貿易摩擦也倒逼中國加速科技自立自強。
“未來,全球疫情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在技術和制度創新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劉志彪說。
產業提質升級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速在實現由負轉正后,繼續穩步回升。2020年1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7445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比1至10月加快1.7個百分點,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5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說,2021年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趨勢將更明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繼續增長,制造業投資將恢復增長,科技創新會催生更多新發展動能。
祝寶良說,隨著新冠疫苗接種及擴大內需戰略逐步落實,消費也將提振升級。“消費遭受疫情沖擊最大、恢復最慢,基數效應也最大,預計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會反彈到12%左右。”
“升級版”的中國制造在新一年將繼續為全球提供支撐。
2020年,中國機電產品貿易產值及規模保持增長,引領全國外貿快速恢復。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會長張鈺晶說,目前,疫情相關產品的出口需求依然飽滿,非疫情產品因為國外進口商補充庫存也將加大采購力度。
“疫情不會改變中國世界機電生產制造中心的核心地位,家電行業出口全球占有率將進一步提高。”他說。
開放步履不停
成功舉辦第三屆進博會、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2020年,中國與世界的紐帶不斷加強。
“隨著2021年各協定順利推進,中國與東南亞、與歐洲將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說,“合作區域不僅內部,互相間的供應鏈也將更緊密結合,投資、貿易往來更加活躍。”
他認為,這也為未來中國加入CPTPP、促進中日韓FTA談判奠定基礎。
2020年正式實施外商投資法、自貿試驗區增至21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臺、2021年起還將調整進口商品三種關稅稅率……中國營商環境優化不斷釋放對外開放紅利,吸引巴斯夫、殼牌、達能等跨國巨頭攜新項目紛至沓來。
中國歐盟商會副會長劉暢說:“中國潛力無窮、投資環境良好,不少外企看好中國市場,投資意愿不減。”
屠新泉認為,系列舉措凸顯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動性。“中國擴大進口,堅持開放型經濟,最終將惠及全球消費者。”
以上是文財網小壁虎編輯為大家整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2021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的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來源:萬洲財經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