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嬰幼兒奶粉產業概述
1、產業鏈簡述
奶粉是以新鮮牛奶或羊奶為原料,用冷凍或加熱的方法,除去乳中幾乎全部的水分,干燥后添加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加工而成的沖調食品。奶粉上游材料是奶牛養殖、生鮮乳生產、乳制品原料、包裝物以及其他輔料等,按照食用人群分,奶粉主要有嬰幼兒奶粉、成人奶粉、中老年奶粉以及特殊配制奶粉四大類,下游行業主要通過專賣店、母嬰店、商超以及電商進行銷售流通。
嬰幼兒奶粉產業鏈簡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下游渠道
2010年起,我國母嬰店逐步取代商超成為奶粉銷售的主流渠道,2020年母嬰店渠道占比高達69%。母嬰渠道的終端門店和銷售人員直面消費者,為快速占領消費者心智,提升營銷效率,奶粉企業紛紛與母嬰店合作開展線下宣傳和促銷活動,借助母嬰渠道的強大推力精準實現消費者教育,提升渠道轉化率。同時隨著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商渠道占比也在逐步升高。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加工工藝
奶粉加工工藝總共分為三種:干混法、濕混法以及干濕混法。干混法加工采用大包乳清粉和營養物質攪拌均勻后分裝。濕混法采用新鮮牛奶一次性加工而成,即將鮮奶中加入嬰幼兒所需的營養成分,直接在高溫下噴霧干燥成粉。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嬰幼兒奶粉市場現狀
1、市場規模
盡管2017年以來我國新出生人口數量有所下滑,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及年輕一代育兒觀念的升級,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仍呈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零售額規模已達1764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4.4%。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市場結構
就嬰幼兒奶粉市場結構占比情況而言,目前國內仍主要以普通奶粉為主,占比超5成。數據顯示,高端奶粉和超高端奶粉分別占比24%和19%。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孩子健康的投資逐步加重,促進我國嬰幼兒奶粉高端市場持續發展,預計未來高端嬰幼兒奶粉占比將有所提高。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嬰幼兒奶粉競爭格局
1、企業格局
就發展空間而言,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集中度相較于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CR3約為34.1%左右。
2009-201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外資品牌占比情況
伴隨著近年來我國乳品企業持續加強品控管理及政策的持續推動,奶粉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2012年CR5:41.5%;2020年CR5:49.7%),且國產品牌的份額加速集中,2012年奶粉行業零售額份額前五中國產品牌公司市占率僅14.4%,至2020年該數值已提升至21.2%。
資料來源:Euromonitor,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外資品牌結構
就國內嬰幼兒奶粉國產外資品牌整體結構而言,外資品牌整體呈現先升后降的倒“v”字趨勢,主要原因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國產奶粉品牌丟失消費者信任,外資品牌快速上升,在2015年一度達到60%,隨著監管逐步趨嚴,再加上國產品牌逐步崛起和發展,外資品牌占比逐步下降,到2019年已下降到51%左右。
資料來源:Euromonitor,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6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四、嬰幼兒奶粉發展趨勢
1、注冊制促進市場集中
《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注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15年9月初公開征求意見稿,并于2016年10月開始正式實施。《辦法》的核心內容是規定了每個企業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配方,即1、2、3段各3種配方。2019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原《辦法》進行了修訂并起草了新《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辦法》)。新《辦法》對多處規定進行細化修訂,加大了違規懲罰力度,同時縮短了檢驗流程時限等。2016年行業注冊制后,本土品牌如飛鶴和君樂寶憑借著渠道優勢迅速搶占小品牌市場份額,占領下線市場。在眾多品牌中,飛鶴、達能、君樂寶市占率明顯上升;美贊臣、、合生元市占率有較明顯的下滑。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高端化、品牌化趨勢持續推進
嬰幼兒配方奶粉購買者并非實際消費者,而作為父母對于下一代的關心決定了其對配方奶粉的要求極高。隨著我國消費者整體認知的提升,很多新晉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對于母嬰產品的了解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我國監管部門對于嬰幼兒食品制定的標準也在不斷提升,同時在方向上做出指引。我們認為,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監管者對于配方、奶源以及生產工藝的高標準嚴要求,將不斷提升行業整體集中度以及品牌化發展。
華經情報網隸屬于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制報告等。涵蓋體育、物流旅游、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
來源:生活資訊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