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發行價的股票,其中包括中國平安、貴州茅臺、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洋河股份等。這些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30倍以上,遠高于滬深300指數的平均水平。從行業分布來看,銀行、保險、地產三大行業占據半壁江山,分別有16只、12只、11只基金重倉持有。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業銀行等銀行股成為公募基金重倉股最多的上市公司。值得注重的是,這些公司大多屬于大盤藍籌股,其市盈率普遍較高。
一、現在低于發行價的股票有哪些?
在A股市場,我覺得跌破發行價的股票太多了,不明白有沒有專門統計的。
我舉個例子吧。中國石油,發行價格當時是48元左右,然后立刻跌破發行價格。現在的價格。。。你可以自己去看。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十分多,我不敢說是老股民,我只有6年的實際操作經驗。看了大概要有10年以上吧。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可以衡量股票實際價值的東西,因為定價的時分機制是奇葩的。
二、假如一個公司的股票跌破發行價,那么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和影響呢?
優質答案1:
一個公司的股票跌破發行價,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許多股票都會出現破發,有些是上市第一天就破發,有的是上市一段工夫破發,實質上來講,破發并不會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主要反應的是市場對公司的預期變化。
股票的發行價,并不等于股票的賬面價值,賬面價值比如固定資產、貨幣現金等是體現在凈資產,與股價對應的就是每股凈資產,而發行價只是通過詢價對公司確認的一個“公允”價格,既包含公司的賬面價值,又包括未來預期。
這就會導致不同公司的發行估值水平不一樣,比如高科技新興產業類公司,發行市盈率可以高達100倍,以至有些公司沒有盈利也可以發行,根本沒有市盈率,只是假定公司幾年后盈利的水平來確定一個大家接受的價格,因此股價跌破發行價,要么是市場環境不好,要么是投資者對公司未來不看好,對這一確定價不認可。
假如要說帶來的影響的話,主要在于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投資人資產縮水,比如申購新股的,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直接就虧損了,以至可能始終被套,導致投資失敗,假如上市后一段工夫才破發的,上市后買入的人要虧損。
另一方面,股票跌破發行價會帶來公司市值的下降,公司的大股東財富會縮水,假如大股東運用持有的股票進行質押融資來做消費經營活動的話,股價下跌,就會影響到股東的融資金額,假如股價跌太快,大股東質押比例太高,還可能會導致大股東被強行平倉,嚴峻的造成公司實控人變更。

優質答案2:
假如一個公司的股票跌破發行價,那么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和影響呢?
這個問題十分好。蠻多個人投資者也是十分關懷的事情。A股市場主板上是核準制,而科創板上市注冊制,將來也會在創業板上試行注冊制。在這種大流通的背景下,將來跌破發行價將會是常見的現象。
過去在核準制下,也是有蠻多上市公司,上市過后出現破發的情景,一般在熊市中后期,這種情景特殊多。一方面是市場整體估值不高,而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都是22倍。這對于市場來說,蠻多就處于高估狀態。水往低處流,這也造成了新股上市之后的三年內,也稱次新股時代,個股破發的情景,特殊多。
我自己做股票的一個原則就是次新股基本上都不會買。除非臨近36個月的次新股,基本面充足優秀,低估也比較多,技術面也開始走好,才會量力買入。
我常常也跟周遭的朋友說,買股之前要多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蠻多人是追漲買入之后,再去找被套的原因,讓別人來分析下基本情景。我覺得這是粉末倒置的情景。應當在買入前,充足了解這個上市公司才好,做到心中有數,等買入被套,也會有比較合理的對策。
還要說下,有的上市公司發行的時分,有大股東穩定股價的策略。好比郵儲銀行是通過綠鞋機制發行的,也就是假如上市立刻破發的一段工夫內,發行券商需要把股價穩定在發行價之上,者這對于申購新股的投資者來說,是一種保護。還有的上市公司,好比上海銀行。當市場股價連續下挫,達到發行約定的價格時,大股東或者股東有穩定股價的義務,會買入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穩定。
總體看來,上市公司發行過后,二級市場買入個股的投資者,肯定要多研究上市公司的公告,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忠告普通的個人投資者,盡量要買入次新股的情景,因為大部分次新股還是有一些高估的。當然專業的投資者,專業的機構另當別論了。歡樂投資,看謙秋說。
三、股票中跌破發行價的次新股有哪些?
跌破發行價的次新股暫時沒有次新股的內涵是伴伴著工夫的推移而相應變化的。一般來說一個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一年之內假如還沒有分紅送股,或者股價未被市場主力明顯炒作的話,基本上就可以歸納為次新股板塊。在臨近年末的時分,次新股由于上市的工夫較短,業績方面一般不會出現異常的變化,這樣年報的業績風險就基本不存在,可以說從規避年報地雷的角度來說,次新股是年報宣布階段相對最為安全的板塊。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