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文大保貝兒。
常常買基金買股票的小同伴,應當都對“PE”和“PB”這兩個常見的股值指標不生疏。
就像我們在定投指數基金的時分,常常會看到一些估值排行榜單,上面有PEPE百分位、PBPB百分位,等等。
假如你是基金股票的入門小白,看到這些估值指標可能會覺得“真是一頭霧水”。
那么,pe是個什么指標呢?
PE,也叫每股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就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收益。
從字面上理解,“市”就是市值;“盈”就是盈利;“率”就是二者之比。
計算公式是:PE=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值:凈利潤,它可以衡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給大家舉個例子:
A公司的股價是10元/股,每股收益是1元,那么,PE=10元(股價)/1元(每股收益)=10倍。

假設A公司的市值:100萬;一年能凈賺10萬,那么A的PE就是10。
換句話說說,A公司照這個賺錢速度,10年就能回本。
PE指標更實用于生產和醫藥等周期性不明顯,產品是快消品,產業周期波動不強烈的行業。
而像價格波動特殊大的行業,PE指標就不太實用。
所以PE指標實用于什么、不實用于什么是有肯定的應用局限的。
PE看起來是個靜態的指標,實際上他代表的內在含義,完完全全是動態的。
像行業發展在什么階段,企業積累了什么勢能,公司運作如何,市場情緒如何,都是千變萬化的。
PE是個固定的數字,但是看待PE的視角以及PE背后隱藏的廣闊天地,需要我們不停打磨認知體系,提升商業悟性,才能看的更豐富、更正確。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