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投資市場魚龍混雜的當下,面對滿目琳瑯的投資產品,作為普通的投資者,由于缺乏充足的投資經驗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儲備,很輕易落入圈套。為了穩妥起見,銀行儲蓄依然是大多數人的投資挑選。
伴著移動互聯網與移動支付的興起,人們存錢,取錢,轉賬的方式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去柜臺辦理業務的頻率越來越低,手機端的網絡銀行則成為了大多數人的挑選,數據清楚的反映出了這一變化趨勢。
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19年這4年間,我國銀行的平均離柜率逐年攀升,從84%增長到了近90%,去柜臺辦業務的人越來越少;反觀網上銀行的交易量也逐年上漲,去年網上銀行交易筆數接近1638億次,一年的增長率就達到了7.5%。可見人們對銀行網點的依靠程度越來越低,近年來不斷關閉的銀行網點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對于各大銀行逐漸減少銀行網點的做法,雖然迎合了趨勢,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支持者認為取消銀行網點,可以減少銀行的成本支出;反對者則認為這一做法對于不能純熟運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非常不公,今后想要辦理銀行業務,將會非常不便。
其實并非每一種看似更高效便捷的調整都是合理的,例如銀行的無卡存款業務同樣飽受爭議。剛開業務剛出現時非常受歡迎,儲戶前往銀行存款時,免去了填單,簽名等各類繁瑣的手續,可以既高效又環保,同時也大大減輕了銀行窗口的壓力,提升了客戶體驗。然而工夫一長輕易被發現,無卡存款業務同樣存在時弊。
首先無卡存儲很輕易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當運用無卡轉賬時,一旦卡號輸入錯誤,兩位收款人名字也相近時,很輕易將錢匯入其他賬戶,且無卡存款是實時到賬,因此糾紛很難解決。
其次無卡存儲無法辨認存款人身份,也無法確定其與收款人之間的關系,這就給反洗錢帶來了肯定困難。
再者,近年來電信詐騙非常猖獗,照片上往往會通過電話遠程操控受害者在存款一體機匯款,補卡存儲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也方便了不法分子行騙。
由于無卡存款業務存在諸多時弊,央行已出臺規定要求加強對無卡存款業務的風險治理工作,目前,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都關閉了部分地區的無卡存款業務。
一款業務和產品總要在實踐中不斷試錯與改進,無卡存款業務雖然看似高效便捷,但卻存在極高的風險。現階段,農行,建行,中行的存款一體機中仍舊有無卡存款功能,畢竟何時關閉,至今仍未有官方消息,但可以一定的是伴著金融機構整改的落實,關閉只是工夫的問題。

廣大儲戶應當注重了,無卡存款即將被全面叫停,大家應該從現在開始順應,你認為無卡存款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大家可以相互討論。H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