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學過一點經濟學理論的同學應當都明白”費雪“吧,他是一位美國的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的教授,他有過許多的經典理論,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貨幣需求相關的理論,就是費雪方程式。
他是反映的貨幣需求數量論,也被稱為現金交易數量論。這一理論以至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的一顆學術原子彈,是一個揭示上帝秘密的工具。后來的貨幣大師弗里德曼就是基于費雪方程式,構建了他自己的貨幣主義大廈。費雪方程式也成為了現代貨幣銀行學的基礎,像各國的央行在看見一些數據時,啟動一些政策時,也會非常關注這個東西。
他的詳細公式是:MV=PQ
其中,M代表貨幣供給量,通常就是央行所控制的基礎貨幣部分。
V代表貨幣的流通速度,這個輕微多說兩句,貨幣流通速度是沒有一個精確數字的,屬于一個模糊概念,因為對于貨幣來說,他并不是一個在經濟活動中,簡樸流淌的東西。首先,市場中流通的貨幣,自己是不會憑空消失的,也就是說,我們花的錢,一定被另一個人所持有,而另一個人把這筆錢花掉,也同樣會跑到其他人的手中,成為他的儲蓄。假如這個人將這筆錢放入銀行,那銀行則又可以將這筆錢放貸出去,就會創造出另外的流通貨幣,這里在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貨幣乘數,詳細啥意思后面單獨拿一篇出來記錄吧,這里還繼承V這個概念。
我們看到,我們運用的貨幣一直都是在不同的人群之間往返流淌,從一個人的現金持有,變成另一個人的現金持有,只是每個人現金持有的工夫都不相同,有長有短。當大家都傾向于盡快花掉手中資金的時分,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速度就會加快,反之,大家都想持有現金時,貨幣的流通速度就會減慢。事實中,經濟形勢,政策制度以及心里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們的儲蓄和生產行為,從而影響到貨幣的流通速度,但這東西我們雖可以感知到當前市場的貨幣流通速度快慢,但確實并不能正確給出一個計算值。
說完了公式的左邊,現在看看公式的右邊,P代表的是市場中商品的價格,這里說的商品并不是我們投資四大類資產中的大宗商品,而是普通的物品價格,一般也可以用CPI物價指數來看見,但還要再加上房價,房價是不包含在CPI指數中的。

Q代表的則是市場中的商品總數量,這個很好理解,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費雪方程式看上去是一個等式關系,但因為這里面的幾個參數大都是沒有精確數字的,所以我們再看這個公式時,也不要把他當成一道數學題來分析。
按照上面的解釋,將費雪方程式MV=PQ解釋成中文就是,貨幣供應x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x商品數量。等式的左邊是貨幣供給總量,右邊是商品的交易總量。
他想表達的意思是,當貨幣大量供給,或者流通速度提高時,因為商品數量不會短期快速增加,所以很輕易讓市場中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大幅拉升,后面伴著繁榮適度,可能引發危機。貨幣大師弗里德曼也用這個理論,將貨幣通脹的矛頭直指貨幣的發行者,也就是央行,他認為產生通脹的原因就是大量印鈔導致的。
之所以央行會關注費雪方程式,就是因為這個等式的左邊是可以進行主動調控的,或者嚴格來說,等式左邊的貨幣供給量,也就是M這個指標,央行是可以精準管控的。而等式的右邊P,Q,也就是商品的價格和數量則是客觀存在的。這其中Q是調控的目的,也就是說,期望穩定提高社會中商品和服務數量,鼓勵大家開動消費,創造更多價值,讓居民生存不斷向好,就是央行進行調控的意義。但商品價格P只是個參考指標,不能一味的釋放貨幣,要想經濟平穩向好,必須盯住價格。當年的約翰勞,就是忽略了價格P這個因素,一味的擴大等式左邊的貨幣供給量,目的是想提升右邊商品數量Q,結果卻讓法國經濟陷入深淵。
在價格P中,房價是相稱重要的一部分。比如90年代日本大泡沫破滅,就是忽略了房價的因素,日本人看到物價CPI沒怎么上漲,所以就大幅度的增加貨幣供應,結果樓市破滅的殺傷力更大,讓日本的經濟倒推了近30年,后來幾年的增長率幾乎降到了0,居民財富更是縮水了一半。我們這邊其實是有這方面的風險的,由于房地產效應,之前也是大量地釋放貨幣,雖然沒有引起商品大通脹,但貨幣已經釋放在了市場中,必定有一個地方承接了這么多資金,這個地方就是樓市。特殊是15年,我們這邊還加了一把火,不僅推升了一波股市水牛,房價也是向上沖了一波。所以現在我們出臺各種刺激政策,都是謹小慎微,生怕一不當心就重蹈日本覆轍。
即使到了現在,日本的經濟也是不正常的,不管他們的央行怎么釋放貨幣,升高利率,以至讓大家負利率躺著賺錢,日本人都不愿意去賺,還是在拼命存錢。拿費雪方程式對照,也就是央行增加M和PQ都沒起色,V一直維持低位,也就是貨幣流通速度始終在低位,大家都把錢存在手里,為什么?可能跟日本的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密切相關吧,當人老了之后,就沒有那么多賺錢的主意了,這種主意其實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還是相稱可怕的。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