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曲線中,曲線上的每一個位置代表了生產者愿意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上購買的最大數量,因此我們也可以將看成,生產者愿意為每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支付的最高的價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支付意愿。
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上的每一點代表了生產者從購買的每一個單位產品中所獲得的邊際利益。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就代表了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所獲得的邊際利益在下降。我們可以通過將每一個價格點上對應的邊際效益進行疊加,而得出生產者的總收益(Total Benefit)。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生產者的總收益就等于生產者愿意為這些產品所支付的最高價格之和。
生產者盈余(Consumer Surplus),也稱買方剩余(Buyer Surplus),是紐約大學的馬歇爾教授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來的。生產者盈余是指生產者的總收益(最高支付意愿之和)與生產者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生產者盈余是生產者自己感覺到的所獲得的額外利益。
生產者總盈余可以用需求曲線下方,價格線上方和價格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示意。如下圖所示,陰影部分就代表了生產者盈余。
生產者盈余

買賣雙方的博弈一般就在于生產者盈余這個區間,有一些定價權很強的賣方常常會將價格定在略低于生產者總收益的水平,希望在最大程度上來得到生產者盈余,將此作為自己的利益部分。極端的例子就是拍賣定價法, 利用生產者之間的價格競爭,使生產者的支付價格無限接近其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幾乎取得所有的生產者盈余作為自己的利潤。
但在實際操作中,不是所有的產品或服務都可以運用拍賣的形式來定價,因此許多企業運用了的套餐式定價法和兩段式定價法,來完成這一目標。
套餐式定價法(Package Deal)就是為一個固定數量的生產支付一個固定的價格。比如說我們進場看到的包月費,包年費或者定時制自助餐收費。
兩段式定價法(Two-Part Pricing)就是一種包含了一部分固定收費和一部分由運用數量巨額東的變動費用的定價方案。比如網絡通信服務費用或汽車租賃服務等。
但是不管我們運用何種定價方式,假如賣方將所有的買方盈余或生產者盈余全部占為己有,這樣緩緩地生產者就會不滿,從而尋求其他替代方案。因此達到共贏的要害就是如何完成生產者盈余和支付成本的同時最大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