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用理論是一個體系,而不是專指某個理論,是二戰以來研究決策的主要模式。它和前景理論占住決策和判定的主導地位。這個理論通常是把決策者當作是完全理性的人來看待,這種理性的人通常追求效用最大化和自我利益,且遵循理性行為的原則。
期望效用理論不是描述人們的實際行為,而是告訴我們該如何做出理性決策。作為一個決策者,應當盡可能地理性點,所以這方面的理論必須了解。
這個體系包括:
一、圣彼得堡悖論——邊際效益遞減理論解釋二、 馮諾依曼提出的理性決策的公理:用的是客觀概率
1、有序性:要么始終偏好,要么都無所謂
2、占優性:不挑選被其他策略占優的策略
A、弱勢占優

B、強勢占優
3、相同性:只比較結果不同的
4、可傳遞性:AB中更喜歡A,BC中更喜歡B,那么AC中更喜歡A,具有邏輯推理性
5、連續性:假如出現好的結果概率很大,那么應當挑選最好或最壞的,絕對不能是中間值
6、恒定性:決策者不應受備選方案的影響
三、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有主觀的、個人因素:對某件事可能發生的主觀概率也概括進來四、隨機挑選模型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