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的保險意識都有了很大提高,這是一件好事,究竟適合的保險是我們家庭財產堅實的后盾。但是,現在依然有許多人在朋友圈看到業務員的宣傳,就沖著海報上的高收益或看在自己與業務員關系的份上沖動地投了保。
這種不顧自己的需求和預算就盲目簽下的單子,每多一張,就是多一次對行業口碑的傷害和對信任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客戶根本無法通過保險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為什么我勸你不要容易買保險:
一、專業人員稀缺,銷售誤導嚴峻
據統計,我國約有5000萬人進行過保險銷售;目前保險代理行業的從業人員為1200萬左右。這一數字不可謂不大,同時反映出目前行業的諸多問題:
1.行業準入門檻低
保險招聘由于準入門檻低,被戲稱為“是人就要”。這在肯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究竟保險代理人是少有的幾乎不設門檻的職業,即使有對學歷的要求,也只是中專或高中。
2.考核嚴,流淌大
假如只是門檻低,后期好好培養,那也不是不可以,但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招客戶”式的招聘,造成了行業高達80%左右的離職率。新人往往知識沒了解多少,話術背了一堆,然后就在考核的壓力下給自己和親人買了一堆保險。
3.銷售誤導嚴峻
朋友圈炒停售、虛報收益,不給客戶解釋免責條款等情景,在保險銷售中屢見不鮮,這也導致每年關于銷售問題的保險投訴,無論比例還是數量都居高不下。
缺乏專業知識,考核使命又重,在急于出單的時分天然不得不劍走偏鋒。
二、生產者缺乏甄別能力
大家都是普通人,無論是對合同還是對醫學名詞都缺乏了解,所以客戶面對復雜的保險,一不留神就輕易踩坑:
1.險種買不對
該買的不買,不該買的買了一堆。這種情景特殊常見,從我國的保費結構來看,壽險的保費占了一半以上,人身險和意外險的保費卻相對少許多。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與其花大價錢買壽險,特殊是終身壽險,還不如將預算分給醫療險和重疾險等健康險。

要明白終身壽險的意義主要在于財富傳承,普通家庭一般這方面需求是比較弱的;而重疾險和醫療險,能夠解決看病問題,這才是切實有用的保障。
2.條款看不懂
保險合同一份幾十頁,里面觸及的許多地方生產者不能理解,更別提保險公司還擁有合同解釋權了。
你以為的保險,合同中寫的保險,和保險公司解釋出來的保險,三者之間很可能存在區別。而這種時分,生產者自然地處于弱勢。
三、理賠可能不順利
保險的罵名有一半以上來自理賠。理賠時順利還好,最怕的就是拒賠,理由不合理,生產者天然憤怒;但即使理由合理,生產者也很難理解。
比如醫療險不在指定醫院不賠,生產者就很難接受:都是看病,明明說報銷看病錢,為什么因為醫院不對就不給報了?
除了心理上難以接受以外,理賠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也讓生產者感到為難:
1.材料預備繁瑣
保險理賠動輒十幾萬以至幾十萬,所以對于有疑點的案子,審核是很嚴格的。而客戶想要獨立實現理賠,就需要自己預備各種材料。本身出險時大家就比較不順利,再跑上跑下弄材料,不少人被弄的心力交瘁。
2.拒賠后維權困難
大家都明白被拒賠后可以訴訟,可是對于一些小額的案子,客戶根本沒有那個工夫和精力去訴訟,許多人對法院有天生的敬畏,壓根也不愿意去訴訟。
而且訴訟的流程很長,一來二去,不少官司拖上幾個月以至年把是很正常的。對于急需用到理賠款的客戶來說,等錢到位,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買保險除了看條款,更要關注一家公司的理賠傳統。
結語:
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在保險業存在已久,并不是說業內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恐怕沒有人能摸著良心說一句行業里沒有這樣的人。
所幸現在專業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或許未來保險市場會更加透明開放,但至少在現在,大家買保險前還是必須得擦亮眼睛的。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