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套利這個名詞可能對許多投資者來說還很生疏,更多是在各個分析師的策略建議中看到“正套”“反套”這些詞匯。相信都不會生疏,這些“正套”“反套”的操作就是跨期套利的一部分。但是,絕大多數分析師給出“正套”“反套”的操作建議,卻不會提及這樣做的理由與支撐邏輯。對于投資者來說,只能透過模糊的概念,挑選相應的跨期策略。
本文為您抽絲剝繭,講述關于跨期套利的那些事。
跨期套利主要內容包括期現套利以及近遠月合約價差套利,辦法包括模仿交割法和歷史價差法。
今天就用模仿交割法和歷史價差法來闡述期現價差、近遠月合約價差套利的邏輯以及操作辦法。其實,跨期套利的思想較為簡樸,出發點就是期貨與現貨之間、不同月份合約之間價格走勢的差異,這種差異偏離合理的范圍就產生了套利的可能。
本文主要以鐵礦石為例,采用模仿交割法、歷史價差法兩種辦法,對近遠月合約價差套利進行分析研究。期現套利的邏輯與之類似,在此就不在贅述。
模仿交割法
模仿交割法的出發點在于不同合約之間的價差存在合理的區域,當價差出現起伏波動,偏離合理區域后,即可采取相應的套利操作,在價差回歸合理區域后進行平倉獲利。
一般來說,影響實物交割跨期套利盈虧有多種因素,包括買賣價格差、出入庫費、檢驗費、倉單打印費、倉儲費、資金利息、增值稅、交易手續費、交割費等。該形式的套利利潤=賣出遠期合約價格-買入合約價格-各項費用。
針對鐵礦石期貨i2005、i2009合約價差套利,先從計算模仿交割的套利成本開始入手。
過程之中觸及到的較為確定的費用如下:
交割手續費:0.5元/噸。兩個合約收兩次,總計為1元/噸。
出/入庫費:(以鐵路運輸方式為例)20元/噸。出/入庫分別收兩次,總計為40元/噸。
倉儲費:0.5元/天/噸。鐵礦石2005和2009合約分別按照交割月的16日為交割日期,共計120天,因此倉儲費總計為0.5*120=60元/噸。
交易手續費:交易所手續費為0.02%,按3月9日i2005、i2009的收盤價640.0元/噸、611.5元/噸計算,手續費約為12.8元/手與12.23元/手,兩個合約開倉共計25.03元/兩手,因每手有100噸,故雙邊開倉一次手續費為0.13元/噸,實際以期貨公司收取為準。
資金借貸成本:假定套利過程中,先行開倉兩個合約,再等到價差回歸至正常過程中,所觸及的資金運用主要是兩個合約的保證金。交易所保證金如下:
為計算方便起見,近遠月合約都以20%保證金計,以3月9日收盤價計算的I2001合約、i2005合約每噸保證金占用分別為640.0*20%=128元、611.5*20%=122.3元,合計250.3元。

借貸資金成本以年化6%核算,折算為4個月(120天)的資金成本,計算結果如下:
250.3*6%*120/365=4.94元,即每噸4.94元。
此外,一方面,假如期貨價格持續上漲,那么所需的保證金也將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通常情景下,期貨帳戶不會滿倉操作,也就是說帳戶上會有一部分閑置資金。綜合以上兩點,所需資金會略高,因此資金成本會高于上述所計算的4.94元。
增值稅:增值稅是整個套利過程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因為計算增值稅需要的是兩個合約最后交易日的結算價,這在計算過程中無法測算,也沒有方法提前估算。故采用的是收盤價作為結算價差,那么要承擔的增值稅就是2005合約和2009合約的價差再乘以相應的稅率。這里采用13%的增值稅稅率。以3月9日收盤價計算的從i2005合約交割至i2009合約應繳交增值稅為(640.0-611.5)/(1+13%)*13%=3.28元。
總計的i2005、i2009合約跨期套利成本如下表所示:
就是說,當鐵礦石05—09合約價差高于此數值時,將會出現套利機會,進行反套,即賣出05合約并買入09合約操作,將會有較高的安全邊際。而當05—09合約價差反常縮小時,進行正套,即買入05合約并賣出09合約操作,也將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
但是由于上述模仿交割成本較高,現實上是計算的結果是無套利安全邊際。在實際行情中這種機會少之又少,真正滿意上述條件的情景僅有2016年5月、2017年1月、2019年5月以及2019年9月出現可能的機會。但是考慮到臨近交割月份,其價差的套利并不合適普通投資者利用。
歷史價差法
上述模仿交割法追求較高的安全邊際,只有當05—09合約價差充足大的時分才可能出現套利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不僅少,而且工夫十分短暫,并不是能夠常用的策略。因此,需要做的是放寬套利區間的范圍,掌握價差走勢的規律性特征。
將近遠月價差的歷史走勢根據活躍合約月份的不同進行板塊劃分,可以看出較為明顯的走勢規律。
第一,各個分塊內部近遠月價差走勢基本延續,很少出現中途轉向的情景。這一點表明不論是01—05合約,還是05—09合約價差,在形成方向性趨勢后,很少出現中途轉向,趨勢的連續性較強。
第二,針對01—05合約價差來說,9月—1月期間價差走強的頻率較高,但是仍舊存在走弱的可能性,規律特征不明顯;1月—5月期間大多出現走弱情形,其掌握性較高;5月—9月期間價差走勢多為平淡,波動幅度不大,但近年來有波動增大的趨勢。
第三,針對05—09合約價差來說,9月—1月期間價差走強、走弱頻率相差無幾,規律性特征不明顯;1月—5月期間基本處于走強狀態,其掌握性較好;5月—9月期間價差多為走縮,近年來走弱幅度有增大趨勢。
總體來說,上述為規律性經驗的總結,只能是未來判定的重要參考之一,詳細價差如何演繹,還需配合基本面的情景詳細分析。對當前來說,鐵礦石整體處于較強走勢,合約間價差分化不夠明顯,但仍能判定05合約處于較強地位,帶來的結果就是01—05合約價差走縮、05—09合約價差走強概率增大。
在判定詳細進出場點的時分,本文認為將合約按照活躍月份進行工夫段劃分,再將當前價差水平與相應區間段數據歷史水平進行比較,能夠獲得更加可靠的結論。下圖是針對鐵礦石品種劃分了三個工夫段,即【9月—1月】、【1月—5月】、【5月—9月】的頻率直方圖。
整體來說,跨期套利的思想是較為簡樸的,一方面是根據交割制度,捕獲價差偏離無套利區間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放松無套利區間限制,總結價差走勢規律,判定價差套利機會。當然,思想較為簡樸,但是用好卻需要經驗累積。任何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需要結合市場的變化,結合基本面的情形,進行詳細判定。(作者單位:弘業期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