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股來了,歐福蛋業將于2023年1月5日進行網上申購。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12月,北交所新股發行上市大提速,2022年合計83只新股上市,目前總過會企業已經達195家。
券商分析認為,2023年仍將會是北交所擴容的關鍵之年,而且這也是必要的。同時建議雙向擴容,一方面增加市場內上市企業數量,特別是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擴充北交所投資人類型的豐富度,為資金期限和風險偏好各異的投資人建立一個目標長遠的投資生態。
2023年將是北交所擴容的關鍵之年
2022年,是北交所快速擴容的一年,北交所安排了86場首發會議,目前總過會企業已經達195家,接近20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從79家(其中3家后來轉板至滬深市場上市),增長至目前的162家,2022年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翻倍。
監管層多次表態促進北交所的高質量擴容,不僅推動數量增長,同時也看重“質”。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曾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平行論壇上表示,推動常態化發行上市,加快北交所高質量擴容,這是目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主要的難點和挑戰。
經歷了2022年年終新股沖刺上市后,1月新股發行明顯放緩。根據安排,歐福蛋業將于2023年1月5日實施“打新”。該股同樣采用直接定價方式,發行價格為每股2.5元,為北交所最低價新股,其發行市盈率為23.3倍。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上市的新股,除了格利爾、辰光醫療、康普化學、凱華材料上市首日上漲之外,其余新股遭遇了集體破發。倍益康自12月1日上市破發以來持續走弱,其12月30日收報24.8元,較其發行價格(31.8元)累計下跌22%;綠亨科技、歐普泰等新股上市以來較發行價跌幅均超過18%。
開源證券指出,參考科創板等設立第二、第三年的新股上市情況來看,北交所站在設立一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快速擴容是后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做大規模讓機構投資者能進入到這個市場必然選擇,現在核心的矛盾是北交所規模太小,總市值只有約2000億,相對于動輒規模幾萬億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企業年金等機構資金來說,市場偏小水太淺且流動性不足無法進入是困擾市場的首要問題。“目前北交所上市排隊企業數量達到102家,后備軍力量充足,我們認為2023年仍將會是北交所擴容的關鍵之年,而且這個也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也要雙向擴容,擴充北交所投資人類型的豐富度,為資金期限和風險偏好各異的投資人建立一個目標長遠的投資生態。例如更多考慮吸引被動投資、保險、養老、量化、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等各類資金進入市場進行投資,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投資和資源配置需求,提升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水平,推動市場對北交所內投資標的的定價合理化。實施投融平衡戰略,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優化信披、交易等制度安排,推動各類投資者更廣泛、更深入參與北交所市場,讓北交所成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渠道。支持引導各類資管機構基于北交所創新投資產品,暢通各類資金入市渠道,讓更多投資者分享中小企業成長紅利。”
專精特新企業密集沖刺北交所上市
2022年是北交所快速發展的一年。券商分析指出,北交所開市一年,發展走向正常化。近期北交所陸續出臺如北證50指數、北交所混合做市、融資融券、北交所降費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推進,標志著北交所從一個新興的交易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向滬深交易所看齊。
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向北交所“集結”。近期多家專精特新企業正式登陸北交所,如春光藥裝、豐安股份、凱華材料等;即將于1月闖關北交所上會的鼎智科技,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期申報北交所上市的企業中,天罡股份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開源證券表示,北交所已經成為專精特新主陣地,專精特新的含金量持續上升。目前創業板、科創板上市門檻普遍增高,新三板北交所是中小科技創新企業更適合的融資平臺,融資排隊時間略短且不影響業務發展和再融資,申報的過程中流程較短且確定性更強。北交所作為專精特新企業的聚集地和主陣地,目前匯聚了56家各細分行業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專精特新的含金量凸顯。而從專精特新資本化程度來看,總共四批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近7000-8000家公司尚未上市,假設其中一部分公司接近產業成熟階段和規模體量產業定位更適合創新型的定位,可能就會選擇北交所市場。這批未上市企業預計帶來較大規模的上市增量和新鮮血液,而北交所作為專精特新聚集地有望享受到專精特新上市增量帶來的紅利,專精特新的含金量未來也將持續上升。

據介紹,面對北交所快速擴容帶來的機會,開源證券進行了多維度布局,首先便是積極拓展北交所項目儲備。北交所宣布設立后,開源證券著力開拓優質企業客戶,積極開展新三板掛牌及承接持續督導項目工作,同時利用分支機構屬地優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北交所業務業宣傳和推廣工作,擴大增量項目規模,實現了北交所儲備項目的快速擴充。另一方面,開源證券高度重視對于現有持續督導企業的服務,通過提供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成長,積極協助企業完成創新層進層并根據企業的培育發展情況適時啟動北交所上市事宜。開源證券圍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不斷擴大新三板項目數量規模基礎,形成了可持續的北交所優質項目培育輸送機制。據了解,開源證券先后保薦承銷8家企業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此外,公司北交所待注冊及在審企業6家、在輔導企業35家,位居行業前列。
“還有加大對新三板和北交所市場投資規模。開源證券加大自有資金投資力度,持續通過直投、做市、戰略配售等各個渠道,積極發揮證券公司對于市場的乘數和帶動作用,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目前開源證券已經累計參與了30余家北交所企業的戰略配售。同時,開源證券旗下私募基金子公司開源思創共成立可投資于北交所儲備項目的基金9只,累計規模超過22個億,其中雛鷹基金等5只基金為北交所主題基金,專注于投資以北交所上市為目標的優質中小企業。公司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深圳開源投資存續項目實際出資金額超過11億元。”
北交所對新三板的反哺效應充分體現
北交所對企業上市吸引力持續提升,同時帶動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大增。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新三板新掛牌企業總計270家,較2021年的88家大增逾2倍。
從新掛牌企業的業績指標來看,多家公司盈利規模亮眼,甚至已經達到北交所上市的財務條件。事實上,部分企業在掛牌新三板不久后,即宣布啟動北交所上市計劃,如安達創展、前進科技等企業,掛牌新三板均不滿一年,目前處于北交所上市輔導階段。
開源證券分析指出,新三板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面臨著流動性不足,交易不活躍以及融資困難等問題。北交所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為新三板掛牌公司上市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高效,且預期穩定的上市路徑,有力增強了中小企業參與資本市場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市場各方主體參與新三板股票投資和交易的積極性。北交所開市一年以來,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對新三板的反哺效應也得到充分體現:
一是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和質量實現同步提升。受新三板深化改革和北交所設立的積極影響,新增掛牌公司數量相較于改革前增速明顯。2022年新增掛牌企業家數較2021年增長超過2倍。其中,不乏有摘牌后重新選擇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二次掛牌的企業多數為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標準的優質企業。同時,新增掛牌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等財務指標明顯高于北交所設立前,掛牌企業質量整體較高。
三是新三板市場流動性明顯改善。隨著北交所設立以及新三板創新層個人投資者開戶門檻下調,新三板的估值和流動性明顯提升,優質掛牌公司標的更加受到投資機構追捧和歡迎。
“北交所設立促進了資本市場發揮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能夠預見,隨著北交所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市場對于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認可程度將持續提升,新三板將聚集更多優質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交易功能和流動性也將進一步放大,新三板市場整體生態將不斷向好。”
責編:鐘恬
校對:廖勝超
·END·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