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物易物:人們不通過貨幣中介,彼此直接交換物品和服務;
2、稀缺:人的欲望超過能滿足欲望的可用資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從而要求人們進行交換。
3、取舍:右稀缺導致的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4、有目的的行動:在意識理性的指引下進行的活動,具有目的的行為;
5、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個受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影響而行程的學術學派,它認為可以通過政府的預算赤字來拜托經濟蕭條并恢復充分就業;
6、預算赤字:政府的開支超過稅收與其他收入的那部分,它必須通過借債來支付。
7、奧地利經濟學派:一個受卡爾·門格爾和其他奧地利經濟學家的影響而形成的學術派別,它認為蕭條是政府干預經濟造成的,并建議在蕭條期間減稅并減少政府開支來幫助恢復經濟。
8、邏輯推理:一種從一個或多個公理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9、公理:一個演繹系統的初始命題或基礎。例如,幾何學教科書中,兩點之間構造直線的方法是公理。公理是無需證明的,它被認定為真,以證明其它那些更加深奧的命題。
10、偏好:個人的目標或欲望。經濟學家把個人的行動解釋成視圖滿足自己的偏好。
11、物品:因為能幫助人滿足偏好,而被人認為有價值的稀缺物體。
12、服務:人所實施的一項能滿足他人偏好的、有價值的任務。服務是人的勞動力創造的“物品”。
13、主觀的:因人而異,“情人眼里出西施”。
14、效用:經濟學教材中普遍使用的術語,用來描述人從一件物品或者服務中獲得的價值。
15、累進所得稅制:一種稅率隨著個人和企業收入等級增加而上升的征稅制度。
16、經濟地使用:因為資源稀缺并僅能滿足數量有限的目的和偏好,所以謹慎使用資源的行動。
17、消費品與服務:能直接滿足人的偏好的稀缺物品與服務。
18、生產品/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可用于生產消費品和服務,因而間接滿足偏好的稀缺體和服務。
19、土地/自然資源:大自然賜予的生產要素。
20、勞動力:人的身體對生產過程做出的貢獻。
21、休閑:人不去從事勞動,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來直接滿足偏好,所產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消費品。
22、勞動的負效用:經濟學家的術語,用來描述人更愿意休閑而不是勞動的事實。人之所以會去勞動是為了獲得間接的回報。
23、資本品:人創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賜予的生產品。
24、收入:人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新增消費品與服務的產出。
25、儲蓄:人的消費量少于其全部收入,“量入為出”。
26、投資:把資源轉投到那些能提高未來預期收入的項目中。
27、生產率:一件生產要素在一段時期內的產量,通常特指勞動力。
28、均衡:當所有的動蕩與變化都平息后得到的穩定狀態。
29、折舊:資本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磨損和消耗。
30、邊際效用:經濟學術語,指一個新增單位的物品或服務所帶來的主觀滿足。
31、收益:由一項行動方案帶來的主觀滿足。
32、(機會)成本:因為一項行動所舍棄的次優效益。
33、預期:人對未來的預測,其中包含著人對“世界運作的方式”的理解,并以此來引導當前的行動。
34、制度:使人們能夠互動交流的社會關系和慣例。制度給社會提供一個正常運轉的穩固框架。
35、資本主義:一種依賴私有財產與自由企業的經濟體系,沒有任何個人和集團能控制整個系統。
36、計劃經濟:由政府官員來決定如何分配社會資源,生產哪些商品和服務的一種經濟制度。
37、混合經濟:雖然允許公民個人合法擁有資源,但由于政府官員指定統一的規則,限制合法所有者如何處置財產的一種制度。
38、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控制大量金融財富的人。富有的資本家對企業擁有很大程度的控制力。
39、私有財產權:由政府以外的人擁有資源的制度。
40、所有者:有權已發處置和使用資源的人。通常所有權可以轉讓給他人。
41、私營部門:經濟體系中,由政府以外的人控制的成分。例如,雜貨店即私營部門。
42、公共部門:經濟體系中,由政府控制的成分。例如,地方警察局隸屬公共部門。
43、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方式。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發交換行為的總和。
44、自由企業:人能自由選擇職業,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創辦企業的一種制度。進入一個行業不需要許可。
45、行會:在資本主義時代到來之前,存在于中世紀的一種行業組織。一個人要想成為鐵匠或木匠,首先必須得到行會成員的許可。
46、奴隸制:把一些人看做另一些人的合法財產的一種制度。
47、貨幣:經濟體中的每個人都接受的一種特殊商品。貨幣作為交換對象的一方,在每一筆交易中不可或缺。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貨幣是一種被廣泛(或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
48、直接交換/以物易物:當人們交換對自己直接用的物品時,所發生的的交易。
49、間接交易:當至少有一個交易者換回的物品不是為了自己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后換點別的東西時,所發生的交易。
50、價格:交換的條款,意味著付出多少單位的某物品,以換回1單位的另一物品。
51、貿易收益:通過互相交換財產,雙方都獲得(主觀)收益的一種情況。
52、均衡位置:交易不再帶來貿易收益的穩定局面。
53、非均衡:一種不穩定的狀況,其中至少仍有兩個人能從繼續交易中收益。
54、自發秩序:一種司空見慣的模式,不是由莫個人所計劃的。例如,英語的語法規則、20世紀70年代迪斯科俱樂部的服裝風格、貨幣的使用等等。
55、套利機會:同一種商品的賣價不同時,能夠“穩賺一筆”的機會。
56、交換媒介:交易者不打算自己直接使用,而是為了將來交換別的東西而接受的一種交易物品。每一次間接交換都需要交換媒介,通過交換媒介,最終的交易才得以產生(類似地,聲波需要通過媒介來傳播,才能到達你的耳朵。通常,聲波的媒介是空氣,但如果你的頭悶在游泳池里,那也可以是水)。
57、勞動分工/專業化:每個人只進行一項或幾項工作,然后通過交易來獲得被人生產的東西。
58、勞動生產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工人能夠生產的產出數量。
59、規模經濟:產出的增加比例超過相應投入增加的一種情況。例如,如果投入量增加一倍導致三倍的產出,那么就帶來規模經濟。
60、絕對優勢:一個人在執行一項任務時,每小時的產出數量超過別人的優勢。
61、比較優勢:在一個人擁有優勢的所有任務中,一項具備最多優勢的任務,稱為具備比較優勢(即時麻利擁有每項任務的絕對優勢,吉姆仍可以在某一人物上具備比較優勢。因為很可能瑪麗在其他任務上具備的絕對優勢更大)。
62、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雇傭工人并購買資源以生產商品和服務的人。
63、總收入:在一段時間內,顧客為購買企業家的產出所支付的貨幣數量。
64、開支:在一段時期內,企業家因購買勞動力、原材料和其他要素投入所花費的貨幣數量。
65、貨幣利潤:總收入超出開支的金額。
66、貨幣虧損:開支超出總收入的金額。
67、競爭:企業家之間的競賽狀態。大家都能平等地競雇工人、競購物資,用以生產商品和服務,并銷售給共同的顧客。
78、邊際生產率:多雇用一個工人所增加的總收入。
79、(個人)收入:在一定的時期內,個人通過出售勞動力和個人資產(如股票)所獲得的、能夠用于消費的總金額。
80、(企業)收入/所得:總收入減去開支。
81、儲蓄:收入多余消費支出的差額。
82、舉債/入不敷出:消費支出多余收入的差額。
83、投資:為了增加未來的收入所花掉的儲蓄。
84、利息:在一段時期內,把儲蓄借給別人所賺得的收入,利息通常用本金(借款的原始金額)每年賺的的百分比來表示。例如,如果今天借出1000美金,12個月以后償付1050美元,那么本金是1000美元,利息收入是50美元,利率則為5%。
85、需求:在某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假定價格下,每個價格與消費者愿意購買的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86、需求表:用來闡明個人或團體的需求關系的一張表。
87、需求定律:保持其它因素不變,降低某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將導致消費者購買更多的數量,而提高價格將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數量。
88、需求曲線:對需求關系的圖形說明,縱坐標代表價格,橫坐標代表數量。一般需求曲線畫成光滑的曲線或干脆畫成直線。需求曲線“下傾斜”,意味著從左上角開始向右下方畫。
89、供給:在某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假想價格下,每個價格與生產者愿意出售的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90、供給表:用來闡明個人或團體生產者的供給關系的一張表。
91、供給曲線:對供給關系的圖形化說明,縱坐標代表價格,橫坐標代表數量。一般供給曲線被畫成光滑曲線或直接畫成直線。供給曲線“向上傾斜”,意味著從左下角開始往右上方畫。
92、供給定律:保持其它影響因素不變,提高某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將導致生產者出售更多的數量,而降低價格將減少生產者出售的數量。
93、過剩/供大于求:當實際價格高于市場出清價格時產生的一種情況,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想賣的數量超過消費者想買的數量。
94、短缺/供不應求:當實際價格低于市場出清價格時產生的一種情況,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想購買的數量超過生產者想賣的數量。
95、均衡價格/市場出清價格:生產者想出售的數量正好等于消費者想購買的數量 時的市場價格。從圖上看,均衡價格在供給和需求曲線的交點。
96、均衡數量:均衡價格下,生產者想要出售的數量和消費者想要購買的數量。從圖上看,均衡數量在供給和需求曲線的交點。
97、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左移:由價格意外的其它因素的變化導致的、生產者減少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下的出售數量的一種情況。從圖上看,這種變化會導致整條供給曲線左移。
98、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左移:有價格意外的其它因素的變化導致的、消費者減少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下的購買數量的一種情況。從圖上看,這種變化會導致整條需求曲線左移。
99、替代品:對消費者來說,用途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例如,如果去商品買汽水,那么他也許認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是替代品。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往往會引起替代品需求的同方向變動(可口可樂的降價,很可能導致對百事可樂的需求減少)。
100、互補品:消費者放在一起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例如,如果有人去商店購買準備野餐的材料,那么他也許認為熱狗和黃芥末醬是互補品。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往往會引起互補品需求的反方向變動(熱狗降價很可能導致對黃芥末醬的需求增加)。
101、時間偏好:人們偏好更早而不是更遲消費的程度,衡量人們對于享樂的急切程度。
102、折現:單位貨幣因為未來才能到手而減值的百分比;
103、到期日:一筆貸款的期限和利率條款(貸款和其相應債券的到期日又長又短)。
104、可貸資金市場:貸款人以商定的利率向接待人提供資金的市場。
105、信用交易:交易的一方現在出讓某物(如貨幣),而另一個方承諾在未來歸還。
106、債券:公司發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欠條,承諾向持有人還本付息。購買債券的人借錢給公司,希望在未來連本帶息收回。
107、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一種銀行不保存全部客戶存款的慣例。換句話說,銀行的全部客戶存款余額高于金庫里存放的全部現金。
108、信用中介: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中介,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

109、銀行:公共的信用中介,銀行從形形色色的貸款人手里吸收存款,并房貸給各式各樣的借款人。
110、儲戶:把錢存進銀行的人。
111、存貸利差:信用中介機構(如銀行)在吸儲與房貸之間賺取的利率差額。只要信用中介機構正確估計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就可以利用正的利差從經營活動中賺的收入。
112、信用風險: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的可能性。
113、按揭:一種用于購買房屋或其他不動產的特殊類型貸款。通常用購買物業作為貸款抵押物。
114、違約:借款人停止償還貸款。
115、拖欠債務:借款人因沒有按時還款給銀行,結果喪失良好的信譽。
116、信用卡:一種讓借款人購物時,能立即從信用卡公司獲得貸款的設備。
117、信用記錄:一個人借款和還款行為的記錄。
118、信用評分:機構根據信用記錄給人評出的一個分數,可以幫助潛在的貸款人評估貸款風險的大小。
120、抵押貸款:未防范借款人違約,用資產(房子、汽車等)作為抵押品擔保的貸款。對于借款人的好處是,抵押貸款的利率低于同類型的無抵押貸款。
121、無抵押貸款:沒有抵押物擔保的貸款。如果借款人違約,貸款人將無計可施。無抵押貸款對借款人的好處是,如果發生違約,其名下的其它資產不會被扣押或“收回”。
122、抵押物:借款人申請貸款是提供的一項資產。如果借款人違約,帶狂人可以占有抵押物作為補償(例如:如果借款人缺錢購買房屋汽車,那么可以抵押這些標的物以獲得借款,如果借款人未能按期付款貸款人可以占有房屋或汽車)。
123、生產性債務:用于投資的債務。理想的情況下,從投資賺取的收入能夠支付負債帶來的利息支出,這樣生產性債務就變得“入不敷出”。
124、毛利/會計利潤:總收入中扣除實際開支的那部分。也就是報紙上常報道的,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利潤”。
125、凈利潤/經濟利潤:毛利露出資本投入的正常利息回報后剩余的部分。
126、經濟問題:如何分配社會上的稀缺資源(包括勞動力),使得生產出的商品和服務最符合人們的偏好。
127、股票市場:一種特殊類型的市場,買賣雙方在股市里交易公司股票。
128、公司股票:股票代表持有人對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權。如果有一家公司的總股本未10萬股,買了5000股股票的人就擁有公司5%。
129、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的特定地點或場所。最著名的例子是位于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130、證券公司:幫助個人買賣股票的公司。證券公司受客戶委托,代表客戶執行買賣股票的指令。
131、獨資:由一個人擁有的企業。
132、籌集資金:成長型企業通過出售部分所有權,想投資者母雞資金的過程。
133、上市:像普通民眾開放銷售公司股票,而不是局限于公司老板特邀的人。
134、成立股份公司:把生意轉變成公司的形式,使公司的所有權分散到股票上。
135、首次公開募股(IPO):一家首次決定上市的公司向公眾拍賣股票。
136、發行債券:通過向投資者出售債券來募集資金。
137、發行股票/發行權益:通過想投資者出售股票來籌集資金。
138、債務轉期:借新債換舊債。
139、(按揭貸款)再融資:房東從銀行獲得新的按揭貸款(比如降低利率或降低每月還款額),并用于還清現有按揭貸款的情況。
140、可贖回債券:債券發行人(借款人)有權提前還清的債券類型。
141、剩余索取者:等到所有債權人都被償付之后,最后才有全索取公司收入的人,特指股東。
142、股息:公司拿出一部分利潤,支付給股東。
143、舉債經營(負債率):借錢投資以增加公司潛在的回報。
144、破產:企業的負債超過資產的情況。
145、投機者:認為價格將上漲而去購買一項資產(如公司股票)的人,或因預期資產價格將下跌而出售的人。
146、利率風險:利率上漲而導致債券的市場價值降低,因為帶給債券持有人的風險。
147、賣空:向所有人(如股東)借資產,并按當前市價拋出的一種交易類型。賣空者最終必須買回資產并歸還愿所有者。
148、指令經濟/中央計劃經濟:計劃者擁有全部重要資源,并根據統一的中央計劃指使勞動力的一種制度那排。
149、經濟民主:一種與政治民主的類比。多數人不喜歡由少數精英主導政治決策的貴族制度,而是傾向于民主政治的“一人一票制”。他們爭辯說,可以簡單地把民主政治的方案拿來用于經濟領域,將權力從一小群富裕的資本家那里奪走,下放給人民群眾。
150、無政府主義者:認為政府不應該存在的人。
151、消極怠工:故意偷懶,磨洋工。
152、計算問題: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提出的、反對計劃經濟的理由。米塞斯指出,由于計劃經濟的計劃者缺乏資源的市場價格,他們無法確定一個疼的項目消耗的資源是否多于生產處的商品和服務。即時計劃者們都如天使一般無私,他們也無法知道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稀缺資源,有沒有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153、干預主義:混合經濟的理念,即政府嚴重干預資本主義制度,管制個人怎樣使用私有財產。
154、價格管制:一種由政府規定合法價格范圍,并懲罰不按規范規定交易商品和服務的政策。
155、最高限價: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某一商品或服務設定最高價格水平。
156、租金管制:為公寓租金設定的最高限價。
157、貧民窟房東:給不維修公寓并普遍不講道德的一類房東起的綽號。
158、最低限價: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某一商品或服務設定最低價格水平。
159、最低工資:為工人薪資設定的價格下限。
160、價格支持:政府維持最低價格政策的一種手段,不是威脅出價太低的買家,而是由政府直接出手購買那些市場價格即將跌破價格下限的商家或服務(價格支持的影響不同于最低限價)。
161、失業:勞動力市場過剩或供大于求的情況。一些工人即使工資要求和工作表現與有工作的人一樣,卻找不到工作。
162、征稅:政府剝奪私人的一部分收入或其他資產的過程。
163、預算赤字:政府的開支超出征稅收入的那部分。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期限內,為應付開支而必須借貸的金額。
164、通貨膨脹:創造更多貨幣,抬高價格。
165、黑市:違反政府管制的非法交易系統。
166、銷售稅:向銷售商品和服務時征收的一種稅。銷售稅通常按稅前價格的百分比征收。
167、家長作風:認為有些人沒有能力作出正確的選擇,因而否定他們的愿望。
168、所得稅: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征收的一種稅。通常按稅前收入的百分比征收。
169、累進所得稅:一種稅率隨著收入等級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種所得稅。
170、所得稅等級:不同所得稅的起征和截止范圍。例如,納稅的最低等級從1到1萬美元,對這一范圍的收入征收3%的稅;接下來的1到1萬美元,是5%。
171、稅前抵扣:稅法中的條款,允許特定的開支(如醫療費用或購買節能設備的開支)從個人的應稅所得中扣除。這就意味著,抵扣的物品是用“稅前收入”來支付的,促使個人更多地用購買這類物品。
172、應稅所得:應按所得稅等級條例正式征稅的實際收入。應稅所得是由最初的收入扣除全部抵扣額、并作一些調整后得出。
173、重商主義:一種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經濟學說,它認為積累貨幣是一個國家通往繁榮的途徑。
174、出口:一個國家的國民賣給外國人的商品(和服務)。
175、進口:一個國家的國民向外國人購買的商品(和服務)。
176、貿易順差:用貨幣來衡量的、出口超過進口的數額。
177、貿易逆差:用貨幣來衡量的、進口超過出口的數額。
178、以鄰為壑政策:為了讓本國致富而設定的、使他國變窮的政策(通常包括對貨幣和貿易的管制)。
179、零和游戲:一個人(或國家)的收益即另一人(或國家)的損失的情況。在零和游戲中,互利雙贏的結果是不可能的,有贏就有輸。
180、自由貿易:各國政府不對商品和服務的跨過流動施加人為限制的一種環境。
181、貿易保護主義:一種試圖利用政府的貿易管制來幫助本國工人的思想。其基本原理是,政府通過限制外國進口來鼓勵消費者購買過活,并為國內工人提供就業。
182、關稅:對外國進口貨物征收的稅。
183、進口配額:政府允許一種商品在一定時期內的最大進口額度。
184、危險津貼:為了吸引工人從事危險行業而必須額外支付的薪水。
185、高利貸:以高息房貸,并用非法手段索償的做法。
186、高利貸法:規定最高利率上限的法律。
187、固定費用:在企業經營中,不隨著業務量的擴展而增加的那部分貨幣開支。例如,一家理發店不管每天理發一次還是1000次,每個月支付水費大致相同,所以水費就是固定費用。
188、通貨膨脹:一個原指貨幣通脹的術語,但現在往往指價格通脹。
189、貨幣通脹:經濟體中貨幣總量的擴大。
190、價格通脹:以單位貨幣計價,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普遍上漲。價格通脹與貨幣購買力下降是一回事。
191、貨幣存量:在某一特定的時刻,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
192、消費價格指數(CPI):勞工統計局用來衡量影響普通家庭“價格水平”的指標。CPI是汽油、食品和其他常見物品價格的(根據相對重要性的加權)平均值。
193、M1:一種常用的、衡量經濟中貨幣總量的指標。M1包括公眾實際持有的現金(在錢包、皮包、收銀機里等)以及全部支票賬戶余額(由于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M1的數量比實際印刷的鈔票多。如果每個人都試圖從銀行支票賬戶上提出所有紙幣,那么沒有足夠的現金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M1表示的貨幣總量多于紙幣的總金額)。
194、惡性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的通過膨脹。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之間沒有精確的區分,但在惡性通過膨脹下,人們開始不管什么東西都買,目的只是為了花掉每個小時都在貶值的貨幣。
195、貶值:政府削弱貨幣的政策。當硬幣的價值來自所含的貴金屬時,貶值的意思是熔化硬幣,混入便宜的金屬并重新鑄造硬幣;在法定貨幣下,貶值的原因是快速創造新的貨幣,因而降低單位貨幣的價值。
196、法定貨幣:沒有任何動支持的紙幣。人們在交易中接受法定貨幣的唯一原因,是期望它未來能有購買力。
197、美聯儲:1913年成立的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掌管美國的貨幣政策,并被授予提供穩定的經濟增長(意味著充分就業)和低價格通脹的雙重使命。
198、流量:一段時間內測量的概念。例如一個灌溉管道的流量可能是每分鐘100加侖。流量測量法不管整個管道內的總加侖數量,只測量每隔60秒有多少加侖流經一段管道的量。
199、存量:在一個特定時間點上測量的概念。例如一個人在2010年5月11日早上9點的體重可能是150斤。這種測量放大不管此人最近是增重了還是減肥了,相反只關心他在那一刻的體重。
200、債券的票面價值:債券發行人承諾于到期日向債券持有人支付的金額。
201、國債/公債:通常指美國財政部未償還的債券總價值。截止2010年5月,“公共債務”接近13萬億美元,但多數國債由其他政府機構持有(社保管理局的信托基金)。當經濟學家比較各國政府的債務水平時,通常扣除“政府內部持有”的債務,僅匯總公共持有的政府債務。2010年5月,美國財政部的這一數額8.5萬億美元。
202、擠出效應:因為政府的赤字開支而導致私營部門投資的萎縮。政府的借貸增加了對可貸金額的需求,從而提高均衡利率。較高的利率較少了私營企業投資所需要的資金。
203、經濟周期/繁榮與蕭條交替的周期:市場經濟的一種周期性的規律。現有幾年繁榮,其特點是失業率與景氣高漲。繁榮之后,緊接著蕭條與衰退,其標志為高失業率與企業的破產清算。
204、發周期政策:政府和美聯儲逆自由市場趨勢而行的標準政策。舉例來說,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衰退期間,政府的赤字政策能夠刺激消費和增加就業,因而是政黨的。
205、宏觀經濟學:一個經濟學的類別,它重點研究整體性的經濟問題,如價格通脹和經濟周期等。
206、資本消耗:通過減少對資本品維護的投入,來(暫時)達到高標準的生活。打個比方說,相當于“吃種子”。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